细说旧时典当商人

发布时间:2010-01-26 点击数:1805
    让很多业内人士好奇的是,旧时的典当商人是本着怎样的精神理念来经营的呢?
    余英时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说:商人们形成了“贾道”。即在抱负上,要创立属于本身的商业王国,“树基业于家”;在价值上,肯定工商的重要性,如王明阳所说“四民异业而道同”,“商何负于农”;在行为上,以仁义为本,“借令服商贾而义存焉”;在自律上,重视“德”与“名”;在管理上,建立共荣的伙计制度;在操作上,发展商业算术;在买卖上,薄利多销;在制度上,借用官府组织形式;在经营上,强调自由竞争。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浸入旧时商人的精神世界,内化为其思维和行动的精神原动力,构成了他们经营和管理的文化底蕴。《山西商人研究》一书中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经,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天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必昌,身安而肥矣。
    简单而言,旧时“典商精神”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勤”与“俭”的价值观。
    据史料中讲,徽商是以“勤俭”为基本特色的。清代学者纳兰常安在《行国风土纪》中曰:“塞地商卖……甘劳瘁,耐风寒。贸迁四方,艰苦创业。”《清实录》的作者王士性在书中说:“晋俗勤俭,善殖利于外。”据记载,明代晋商张允龄勤劳40余载,“家道致丰”。商业家族的兴起大都经历了一个节衣缩食、长期积累的过程。他们在商业发展的前期善于节约自律,注重守成,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二是公正守信的经营理念。
    典当行是一个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得已产生的产业,讲信用是这个行当的根本。以义取利,崇尚信誉;在儒家义利思想的影响下,晋商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守信耐劳,淳厚重义,被誉为“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他们重商誉,以诚信取胜,凡事以道德信义为根本。商人对人物神的崇拜表现出商人的精神内涵。如有些商人崇关公,他们想用关公的“义”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等不良观念,以关公的“信”来取信于主顾,衡量和规范商业行为,摒弃欺诈行为;同时从关公身上吸取无穷的正气力量,使商业活动立于不败之地。在明清商人伦理中“诚信”、“不欺”也占有中心位置。这“诚”与“不欺”在儒家伦理尤其占有最中心的地位,而商人也深信这两个字。康海(1475年—1541年)在《扶风耆宾樊翁墓志铭》中记商人樊现(1475年—1535年)语:“谁谓天道难信哉!吾南至江淮,北尽边塞,寇弱之患独不一与者,天监吾不欺尔!贸易之际,人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谁谓天道难信哉!”可见这位典当商人对“天道不欺”的观念信之甚笃。
   
三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社会责任感。
    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更是典商人的精神追求。《明报》1925年载“城外各典铺业已一律开市,惟营业时间每日仅有两小时,贫户们多有不便。兹悉各典铺从开业以来,尚未有强当之事发生,故将营业时间展长。”嘉庆《黟县志》记载了一位典当行老板保护乡邻牺牲自己的故事。1919年的《苏州总商会通知》说“典当关系贫民生计,罢市后照常当赎。”
    总之,古代典商人的精神表现为“勤”“俭”信用、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同舟共济。这值得我们现代典当人好好地思考。(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