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量下降 典当会被边缘化吗?

发布时间:2010-01-18 点击数:2078
    一边是银行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的马力,另一边是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机构的虎视眈眈……如今,中小企业融资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呈现出多足鼎立的势态。
    岁末年初,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更加旺盛,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典当行盈利的“旺季”。不过,近来在典当业内,关于一些地区典当业务量整体下滑,甚至发生亏损的消息却时有传出。究竟为何所致,严重程度怎样,典当行真被“边缘化”了吗?一时间引来了无数的好奇和疑问之声。
业务量有所缩水
    去年8月份,杭州典当业内就曾出现过新增典当行普遍亏损的现象。随后,当地典当行业协会方面的统计数据出炉,其结果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杭州47家典当行的贷款规模为41亿元。
    记者了解到,2008年的前3季度,当时杭州29家典当企业典当总额为64.6亿元,两者相比,去年杭州典当行的业务总额下滑接近40%。
    年底的业务量没有想像中火爆。”这是接受采访时听杭州典当业界人士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亏了还是赚了?尽管典当行经营者们还不大习惯面对公众详细披露自身营业状况,但整体业务量的下滑仍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局面主因是典当行对小企业贷款业务量下降。
    提到业务不景气的话题,远在东北部的长春地区典当行经营者们大多也是频频摇头。当地一家典当行的老板告诉记者,生意冷清是其所在的典当行此时经营现状的真实写照。听说业间甚至还出现了大半个月都“无米下锅”的例子。这是他几年的典当生涯中最为低迷的时刻。
    记者获悉,实际上,去年年中起当地典当行的生意就变得不是那样好做,近段时间,业务下滑尤为明显,严重者同比业务萎缩4成左右,其中特别是大宗的典当业务明显有缩水的现象。
    其实,有着类似困惑的并不仅限于上述两个地区的典当行,兰州典当业的日子似乎过得也不轻松。当地一家资历较深的典当行老板就向记者明确表示,去年以来同行们的生意都不怎么理想,以致有些关门,有些转行。目前真正能维持下去的大概就是那么十几家。
    面对相同的问题,南京典当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列举了一连串数字:2009年南京有36家典当行,3家分支机构,2009年的3季度除20%左右的典当行业务量同比有所增加外,其余的业务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甚至亏损。该负责人说,虽然近2个月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未出来,但业内普遍认为不宜过于乐观。
    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采访中,大多数典当行的经营者都将“竞争冲击”作为答案。他们认为,随着银行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加上日益兴起的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争地盘”,典当行的生存已经被挤压到了一种边缘化的状况。尽管在理论上,业间还是本着“典当行不能与银行比,只是其补充”的理念,但银行跟紧中小企业融资的事实和城市中逐渐增多的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却在实实在在地提醒着典当业人士并不能掉以轻心。
到底有多少在下滑
    据记者了解,关于2009年4季度的业务总额数据,目前各地的典当行业协会正在陆续地汇总和整理当中。在此时,业界相继出现“旺季吃不饱”、“普遍亏损”的声音,立即招来了众多关注。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这一现象普遍与否,当今典当行是否已经走到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虽然还没有广东去年第4季度的典当业务总额数据,但我们预计应该是有所增长的,只是有可能同比要放慢了增长的脚步。”广东典当行业协会会长吴菊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据他介绍,根据去年前3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的典当行业务总额同比未曾出现“负增长”。
    而北京、上海、沈阳、深圳、武汉等地区的一些业内人士也纷纷向记者表示,从个体上说,典当行经营当然存在好坏,然而从他们目前各自掌握的情况来看,经营业绩不佳的典当行最多也就占了当地典当行总数的20%左右,未出现近段时间整体业务下滑、亏损的现象。
    湖北典当业的一位业内人士甚至对“普遍下滑”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近来国家经济呈现出复苏的迹象,特别是在江浙、广东沿海地区一带,中小企业不断持续恢复,他们的重振旗鼓刺激了资金流转的速度,有融资需求的客户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银行的政策收缩,虽然有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但力度的全力体现还有待时日。这种情况下,典当行只要用心守法地经营,不说赚得盆满钵满,维持生计至少没有问题。“一些经营典当行的朋友和熟人私下里曾对我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他们做私人贷款生意也能赚到钱,更何况是正规的典当行?除非是自身管理出了问题,那也应该是个别现象。”该人士坦言。他还表示,不排除一些典当行上报的数字含有水分的可能,说典当行“边缘化”,有些言过其实。
真正对手是谁
    记者注意到,在持有典当行处于边缘生存地带观念的业内人士心中,认为当前主要的生存压力就是来自银行。
    以杭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下半年,设立类似“中小企业金融中心”专营机构的银行至少有5家。
    对此,银行的相关管理人士显得很有信心。他们认为,银行在吸引中小企业顾客上,肯定比典当行更有吸引力。毕竟银行具有贷款规模大、服务费用低的特点。
    此外,有信息显示,民间融资成本仅为典当行的一半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典当行在这种形势下更要审时度势,认清当前真正的对手是谁。
    湖北楚华典当研究所研究员段行政认为,银行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融资,给典当行带来的竞争是肯定有的,但还谈不上说是冲击。由于银行放的主要是大额贷款和信用贷款,像信用贷款典当行就不能做,两者的交集并不多。
    相比而言,当前典当行的对手主要应该是小额贷款公司和寄售行。前者利率低、借贷的条件低,光这两点对客户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后者中不少爱模仿典当行,也不管自身能不能做,动产和不动产都接手。而且,一些寄售行不按规章办事,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对典当行产生误解。
如何面对竞争
    尽管对于诸如业务下滑、边缘化的话题业内存有微词,记者发现,绝大部分的业内人士还是能对业务的起伏不定抱着理智的心态来看待,认为这不过是种自然现象,没有必要过于紧张。
   “最简单的道理,市场还是那么大,但参与的人更多了,那分摊到每个具体对象身上的份额不就更少了嘛。”江苏省典当行业协会副会长朱明华说。在他看来,造成整体业务下滑局面的原因纵然有多方面,但至为关键的一点是,相比以往,典当人没有变,但还款能力降低;当品没有变,但实现价值在下降,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房产和汽车的典当。由此,朱明华对业务现状给出的评价是“起起落落很正常”。
    至于走出困境的方法,朱明华建议,现在典当行想按照错位经营的思想,靠发展新的品种来突破,未知的风险也会很大。为求稳健,不妨学学银行,做业务时根据市场来调节。
    湖北楚华典当研究所研究员段行政则认为,当前应该是一个典当行业发展的好时机,如果沦落到关门做不下去的地步,基本都是管理人员自己的问题,是因为其认识不够。例如有些典当行的经营者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差距,有可做的生意不做,害怕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办;还有一些盲目地开张,做生意,却又没有一定的把握,搞不好就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典当行在保障快的基础上,服务态度好一些,手段好一些,同时适当地降低或调整利率。长此累积,相信会收到一定的成效。”段行政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