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尤为重要

发布时间:2009-05-08 点击数:1627
    央行5月6日发布的200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下,近期我国货币信贷适度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体现,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而言,央行对一季度新增信贷的高增长是予以肯定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蔓延,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背景下,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一季度的巨量信贷是有必要的,各类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有力体现。
    央行也认为,3月份贷款猛增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等因素影响,有“冲时点”的成分。4月份以至未来几个月,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需要一段时间对此进行“消化”。这种银行主导的信贷扩张行为,也积累了一定风险,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从微观层面上看,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往往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难以支持的;信贷在2009年的过快增长必然伴随着未来信贷增速短期内的一定回落,信贷的过快增长如果继续“单兵突进”,在社会投资没有实质启动时,可能导致资产市场的局部泡沫。”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李刚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难看出,针对社会的各种说法,央行已予以高度关注,并通过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对商业银行放贷节奏进行了调整。
    在报告中,央行认为,信贷增长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要防止经济波动加大的风险和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同时,我国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若只有“保”没有“压”,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可能放慢,应坚持“有保有压”,把扩内需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此外,近期银行贷款集中投放于政府项目,虽有利于较快拉动投资增长,但也要合理评估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并观察分析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果。
    另外,虽然对于一季度信贷投放,社会上传来不同声音。但是,来自市场主体的声音更普遍认为,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央行报告中实际上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央行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采取灵活、有力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央行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反映海外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跌幅虽有所收窄,但仍较上季下跌了5个百分点。此外,就业压力较大、企业利润及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都可能对未来的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赵锡军说,这些现象说明,目前经济短期内触底信号虽然明显,但是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影响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强化。因此,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发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在优势,把握好调整过程中蕴含的发展机遇。具体对于银行业来说,就是在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与调整信贷结构。
    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也向记者表示,已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对企业活力的提升和生产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二季度央行会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灵活适度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继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