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增长的信贷对经济支持作用渐显

发布时间:2009-04-27 点击数:1085
    去年11月以来,不断刷新的新增信贷纪录挑战着人们的想像力。
  信贷规模“井喷”式的增长轨迹,营造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业内人士预测,按照目前的状况看,全年5万亿元信贷额度上半年可能就将全部用完。那么,银行信贷连续3个月快速上涨是否正常?
  央行副行长苏宁日前表示,目前整个国际金融处于非常动荡时期,国际市场信贷几乎停滞使得实体经济非常困难,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内信贷规模的高速攀升,既说明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且流动性充裕,也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欣认为,历史数据表明,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信贷增长的区间高位为1998年9月(17.1%),GDP增长的区间高位为1999年3月(9.1%),滞后约6个月。今年,要保证GDP8%的增长率,要扩大内需,都需要相应的信贷资金做配套。
  3月份信贷以及货币供应量继续高速增长,且超过市场预期,反映出银行争夺优质项目资源,逆势扩张的需求强烈,也体现出中央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靳彦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3月银行信贷快速增长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结果。经济的需求、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欲望和政绩冲动等,都是信贷放量的重要因素。
  为达到早放贷、早受益的效果,各家银行从年初就开始了对优质项目的激烈竞争。此前,工、农、中、建发布的2009年新增贷款计划分别为5300亿元以上、4800亿元、5000亿元以上和6000亿元。如果按照政府部门最新公布的全年信贷增长5万亿元以上的数字测算,今年四大行新增信贷的整体占比将大大超过50%。
  应当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极为深重,使中国的出口明显萎缩,造成对中国产品的总需求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国内没有足够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中国就会出现严重的总需求不足,企业没有利润,工厂倒闭,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为了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中国不得不以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
  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信贷的高增长与此前国家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体现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
  刘晓欣说,政府进行反周期的宏观调控,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中,政府承担的资金不到一半,剩余资金需要靠其他渠道解决,银行信贷自然是其中的主力军。根据我们已掌握的信息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贷款的增长极其有限,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是4万亿元计划中的配套项目,以及民生与商务领域。这说明快速增长的信贷规模正是宏观调控与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从央行发布的数据来看,与前几个月票据融资占比大幅飙升不同,3月份以及1季度票据融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在1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约占新增贷款的38.5%;到2月份,票据融资增加4870亿元,占比增长到45.5%;3月份票据融资增加5637亿元,占比下降到29.8%。
  “票据融资减少是积极变化,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增加,信贷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增强。”庄健说。
  从政府近期的态度看,5万亿元的信贷额度并不是硬性指标,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和修改的,为保增长、促就业,相对较高的信贷总量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一点看,当前的信贷增量虽然较高,但依然是合理的。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更是明确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要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可以肯定,信贷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宏观经济回暖。(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