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解困政策见效尚需时日

发布时间:2009-04-17 点击数:1402
    在中央明确提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另一面,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亟待改善。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私营企业景气指数为96.8,仍比上季度有小幅下降。
    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环保标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成本持续上涨,而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双双下降,导致企业产品滞销压力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日益加大,沿海许多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统计显示,到2008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约占7.5%。全国有15万家乡镇企业关停,14万多个体户关闭。由于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其生存状况恶化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短期内,中小企业的整体状况仍难以显著好转。前不久,人民银行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经营状况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下降4.75和18个百分点,均跌至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
    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仍是市场需求不足。今年一季度,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迅速回暖,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一类中小企业——外向型中小企业仍普遍处于订单下滑、开工不足的境况。以深圳台商企业为例,一季度的订单普遍下降30%至50%,有的甚至高达80%,广东省劳动部门的统计显示,第一季度制造业的用工量比上季度下降5%。部分中小企业在维持国外市场的同时,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然而,品牌建设和国内市场渠道的布局非一日之功,加之内需萎靡不振,“外转内”的过程仍然十分艰难。
    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在产业链上蔓延,非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做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制造业之外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也逐步受到的影响,而这些中小企业经营的改善,更加依赖于内需的拉动。政府刺激经济计划和信贷资金带动的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国家4万亿元大规模投资计划的投向多集中于大型的重点工程,基础建设等工程,中小企业从中直接受惠的比例较小,部分企业将通过项目分转包的方式间接受益,但这一过程周期相对要长,其传递效应难以在第一季度显著体现。有关数据显示,一季度贷款结构中,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且2月比1月锐减3000亿元,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题。
    那么,政府该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2009年国家财政增加10亿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并进一步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健全各地担保机构以及再担保机构。银监会把“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到一个战略高度,要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年内完成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的设立工作,并且强调小企业信贷增速不低于平均信贷增速。工信部出台《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涉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开拓市场等诸多领域的扶持措施,将进一步促进前阶段密集出台的多项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得到更有效和有力的落实。此外,一季度,广东、江苏等省份相继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在营业税和所得税上给予减免;加大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对科技型企业、环保企业的所得税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这些政策将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核心竞争力,这对中小企业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状况具有更长远的作用。
    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小企业信贷与大型企业存在显著差异,规模的扩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即使商业银行主观上要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授信规模,尤其是授信户数的显著增加仍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客观上,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也相应加大,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信贷政策也难以使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张。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只占10%至15%左右,享受政府补贴的只有5%。因此,为中小企业解困政策见效尚需时日。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