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学院

Pawn College

英国当铺都挂三个金球

发布时间:2010-04-20 点击数:3421

 

手头缺钱吗?去当铺想想办法这句话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自然。

曾经吃人不吐骨头

据说,英国是西方典当业的起源地之一。1361年,一位叫迈克尔的伦敦人建立了第一家公共当铺,即多少有些官方色彩的典当机构。这已经是600多年前的事了。历史上,英国典当业曾因为交易不公平而声名狼藉。作家狄更斯在其名著里,更是把当铺描写成吃人不吐骨头的黑暗行当。为了改善行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人不断变换经营方式。如今,穷街陋巷里的当铺形象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市中心附近装修讲究的店面,不少当铺还发展了连锁店。

在记者看来,英国当铺的店名可谓五花八门,读来十分有趣。一是以行业性质来命名,如某理财店某现金中心;二是以人名叫名称,如某兄弟有限公司某父子有限公司;三是以接收的典当物作为店名,如某珠宝店某金(银)店某古董店等等。记者刚到伦敦时,见到一家挂着这类牌子的店铺,误以为是正宗珠宝店,差点闹出笑话。后来,记者找到一种简单的识别办法:凡是英国当铺,都会在门前悬挂统一的标识——三颗金球,向外探出,十分显眼。据说这个标志来源于意大利,曾是权倾一时的银行家梅迪奇家族大衣袖口上的装饰。

寻访伦敦当铺

今天的当铺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踏上了寻访伦敦当铺的行程。

我首先来到滑铁卢车站旁的一个有些历史的市场。在伦敦这样的小市场常常意味着实惠的商品和混导的人员。终于,三颗金球的标志出现在眼前。这是家主要接受首饰商品的小店铺,不同于一路上开门做生意的商店,当铺大门紧闭。窗户上密密麻麻贴满换黄金为现金每日最高借款额由500镑升为600的广告纸。我按了按门铃,才引起里面人的注意。这家当铺内部像个袖珍储蓄所,工作人员在一角的柜台里对我微笑。说是柜台,不如说是一个用钢化玻璃裹成的玻璃窗台,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挺合适。发现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工作人员不愿多谈,我只好拿上几份说明书出来了。

转战至新邦德街云集名牌商店的街道上,记者再次找到三颗金球。蓝色的招牌,一面磨砂玻璃墙,一扇透明玻璃门,干净明亮的店面。推门而入后发现竟还有一道玻璃门,工作人员告诉我第一扇门关闭后,第二扇门才会打开。这个当铺布置得像个开放式办公间,主要家具是张大办公桌和几张皮椅,看得出质地精良。

待我说明来意,西装笔挺的经理热情地招呼我坐下,顺手将墙上液晶电视的声音调轻。我问:这里一般来些什么人呢?经理回答说:有些人是要用钱,来典当祖传之物或者其他贵重物品;有些人则是因为一时兴起,透支信用卡购买了东西,现在又后悔了;还有些顾客刚来英国不久,没有信用纪录,银行不给贷款,从这里借贷不会对信用纪录造成影响。经理介绍说,他们的典当合同有效期大多是67个月,每月平均7%的利息。不过如果典当物很值钱,可以考虑提供相当于物品实际价钱的借款,而利息只需3%5%。贷款高,利息低,听上去美好的有些不真实。对方看出我的困惑,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想多吸引价格昂贵的物品。除了珠宝、名牌表、古董外,我们还接受名牌车甚至房产。借贷额从500镑到100万镑都行。如果顾客没能力赎回物品,我们会公开拍卖,也可以私人转让或零售。老板边说边指向一旁设有货架的柜台。我心算一下,一件1万镑的物品,一个月就能赚将近500镑的利息,果然是笔好买卖。

外国游客也进当铺

说到典当业的发展,当铺经理有点得意地说:现在的英国人已经把当铺当作和银行一样的借贷场所,这个行业越来越受人尊敬了。经理看了一眼我这个老外,又特意补充一句:其实有很多国外旅行者也光顾这里,筹措一些短期旅费。联想到新邦德街上扎堆的巴宝莉、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名牌商店,记者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生意这么好。

英国典当协会的一位朋友对记者说,事实上,英国完善的金融法制也保证了借贷双方都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债务可以减少个人财产总额,是英国人合理避税的一种手段。现在,借贷在英国已经形成风气。在过去几年里,典当业的借贷量已经从4亿英镑上升到5亿英镑,全国共有800家当铺。看来,典当行这棵老树已经在英国抽出了新芽。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