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货膨胀代替人民币升值?

发布时间:2010-02-20 点击数:1471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泡沫隐现之际,多数分析人士都开出了同一剂药方:让人民币升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却把这一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建议中国利用通货膨胀来达到人民币升值的作用。他们说,有关部门应听任工资和其他成本的上升推高中国产品的价格,而不是通过上调汇率来使中国产品在海外卖得更贵。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中国可以在不调整名义汇率的情况下来实现实际汇率的必要调整。
    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施加了大量压力,要求它削减巨额的贸易顺差,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次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由于会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起到降低中国贸易顺差的作用。但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其他政府官员顶住了外界在人民币问题上的压力。自2008年中期以来,他们一直将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外界普遍认为,中国不大可能迅速采取大动作调整人民币汇率。
    提高通胀率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虽然是间接地),而且此举在中国国内的政治争议也会少一些。如果中国平均物价涨幅较美国高出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实际效果就相当于中国让人民币升值5%而两国通货膨胀率相等。在两种情况下,中国产品按美元计算都贵了5%,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提高了5%。
    北京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rookings-Tsinghua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主任萧耿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人民币名义汇率是否有必要上升还不清楚。他认为,关键是要明白,某些形式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可取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从一个贫穷国家变为相对富裕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各种各样的东西最终都会越来越贵:随着中国的收入和薪资接近于全球水平,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价格也会上涨。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其消费者的支出水平提高,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萧耿说,很多在工业化阶段曾经历过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比如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其高速增长阶段的通货膨胀率都维持在5%到8%左右,以此让名义薪资和总体物价水平趋同于全球标准。
    北京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的董事总经理葛艺豪(Arthur Kroeber)也认为,中国面临的这种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来看并不值得担心。他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就业市场保持灵活的前提下,如果通胀率上升是因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导致薪资快速增长,那么通胀率的上扬就等同于实际汇率十分正常和健康的调整。
    葛艺豪写道:在我们看来,允许国内通胀率提高,相比大幅调整汇率是一种更好的政策;通胀率上升有些吓人,这可以理解,但它可能是未来10年中国的最佳选择。
    允许通胀率长期维持较高水平,这和西方央行几十年来的正统学说相违背,更会引发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消费物价飙升可能会带来社会动荡。
    萧耿说:我们往往认为通货膨胀不好,但事实是,薪资水平趋同于全球标准是好的;我们需要容忍一种合理水平的通货膨胀,并学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行事。
    还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听信了萧耿和葛艺豪的建议。但有关部门最近几个月已在调整经济中的几种关键物价:水、电、原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政府管制价最近先后上调,地方政府也在上调最低工资水平。
    随着金融危机促使很多人重新审视一系列传统做法,有关通货膨胀的异端观点目前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倾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现在认为,甚至发达国家或许也可以容忍一种比过去更高的通胀水平,央行的年通胀率目标或许可以定在4%而不是2%。(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