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告别经济危机?

发布时间:2010-01-07 点击数:1555
    刚刚走出下滑的阴影,中国管理经济的高级官员已经开始预警“过热”。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明言,“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可能引发热钱大规模流入,给中国的流动性管理增加困难。”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撰文称,“随着楼市和股市的强劲反弹,结构性泡沫浮现的风险也与日俱增。”
    12月,汇丰(HSBC)统计的中国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升至56.1,超过了2008年上半年的最高值。虽然出口部门依然受制于外需不足,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恢复到全球经济危机前那种强劲增长的状态。
    一个大胆的预言:如果2009年中国经济的主题是“保增长”,那么2010年的主题很可能变成“防过热”。
    上个月2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向上修正了2008年的GDP数据,幅度超过3%。也就是说,此前公布的经济数据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
    GDP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流动性过剩,原材料涨价,煤电油运紧张,资产价格牛市——这些中国经济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经历过的“过热”景象,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
    至少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支持这一猜测。中国去年新增贷款接近10万亿,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29.7%(截至11月底)。预计今年的贷款增长将放缓,但紧缩的幅度会比较温和。不要忽视2009年的庞大基数,这意味着2010年货币供给哪怕只增长20%,绝对数量也是惊人的。
    将张晓强提出的热钱因素考虑在内,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很可能不止20%。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和欧美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支持海外资本进一步流入中国。中国在积累2.2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同时,对应发行的巨量人民币一直是货币增长的重要来源。
    中国经济过去几次出现“过热”,都伴随着货币增长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增长的问题。2009年股市和楼市的走势,也离不开这样的背景。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欧美经济复苏的进程落后于中国,外需不足将继续困扰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供过于求可以减轻CPI通胀的压力。这一指标去年11月才由负转正,落后于经济回升的速度。
    中国经济度过危机,重现繁荣,面临的通胀压力小于以往,看上去是个好消息。但是与危机爆发前相比,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不利。
    上一轮的过热,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银行贷款和财政支出被控制在相对谨慎的水平。而今,人民币汇率低估,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没有缓解,银行贷款和财政支出(特别是地方政府)“弹药”被大量消耗。如果出现第二轮下滑,这些短期内拉动增长的手段可能将不再可行,甚至银行在快速扩张中积累类的风险本身,就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
    最重要的是,中国遏制经济下滑的政策,没有缓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使一些领域的矛盾更加恶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可以建成世界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长距离高速铁路(短期难以盈利),但是相当一部分铁路沿线的人口却不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把钱花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还是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上的结果是不同的。前者助长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后者助长资产价格的泡沫。而资产价格上涨的受益者,永远是少数有产者。收入上涨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工薪阶层分享经济增长的份额将越来越少。
    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体现为出口需求的下降。中国经济摆脱危机,实现持续增长的出路,在于培育国内市场的需求,弥补外需下降的损失。这一点早已是共识。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在短期内扩大需求的效果明显,长期看依然是在扩大供给。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迄今并未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虽然面临着新一轮“繁荣”,却没有真正走出危机。(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