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分析:中国下半年信贷理财产品将成贷款替代品
发布时间:2009-09-01
点击数:1764
* 下半年贷款收紧,信贷类理财产品仍将大行其道
* 保守估计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逾两万亿
* 银政信合作成银行共识,偿付风险不仅考验银行
在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减速的新形势下,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将出现规模膨胀,发挥替代银行贷款的功能,为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变相融资。
中国新增贷款在进入下半年後急剧回落,监管层窗口指导令天量贷款难以再现。银行和企业重启瞄上了贷款替代品--信贷理财产品的发行。这类产品在银行产品发行总量中的占比料会进一步提升。
“我们行下半年贷款投放量不会很大,但企业的需求比较旺盛。我们可以通过对接信贷资产,提供理财产品的方法,盘活资产,既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也为客户理财。”中信银行(0998.HK: 行情)(601998.SS: 行情)信贷部总经理孙建林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
通过银行半年报披露数据不完全统计,工行、建行、中行和招行四家理财业务较强的银行上半年发行理财产品1.95万亿元人民币,保守推算行业规模在两万亿以上.估计信贷类产品占比三四成左右。
2008年上半年银根紧缩时的理财产品“井喷”一幕犹在眼前。当时商业银行既不能放贷,又不能对客户需求置之不理。而信贷类理财产品因能满足融资客户需要,且风险评估与贷款业务类似而在银行系统被广泛复制,进而推动理财产品大规模发行。
去年全年银行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3.7万亿,年底账面馀额为8,200亿元。尽管今年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并未出现兑付危机。但经济复苏不稳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仍构成这类信贷类理财产品的特有风险。
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副行长陈四清称,我们有严格的审批门槛,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直辖市,来进行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而且要求项目本身的资本金符合相关政策要求,且是商业性项目,而非公益性项目。
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的天量,7月新增贷款骤降至3,559亿元人民币;而截至8月28日,整个银行业8月新增贷款在2,000亿元左右。
**银政信合作成银行共识**
多家银行高管在年报或业绩会上强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展“银政信”合作是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去年开始出现的“银信政”模式是指,信托公司联手地方融资平台设计产品,由地方城商行发行,资金募集後交付平台公司开发当地的基建项目。产品投资期限通常一年左右,实际是将一个长期债务分解为若干个循环的短期债务。
工商银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管理层在中期业绩分析师会上称,他们不便于讨论这样做的目的。
但工行管理层续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不足以支持信贷的高速增长,银行也不能老向资本市场伸手或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因此,银行必须寻找合适的方式,既能适度扩张资产规模,又拥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而信托理财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直接和间接融资有效结合的方法。
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研发并销售的理财产品达10,829亿元,工行的理财产品无论销售绝对额还是增长幅度,均在同业中排第一。
**偿付风险不仅考验银行**
去年发行、今年到期的产品不存在偿付风险,但是今年发行、明年到期的产品呢?毕竟时过境迁,今年流动性宽松的环境给融资企业的到期偿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明年或许宽松的流动性将不复存在。
业内研究人士亦称,今年的一大特色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主体从去年的以个人为主,转变为今年的以公司为主.比如,工行发行的对公理财产品占总发行量的64%,为6,888亿元,同比增长1.4倍。招商银行(600036.SS: 行情)上半年实现公司理财销售1,852.05亿元,占比55%,增幅43.24%。
如果说以前出现偿付问题是广大老百姓买单的话,今年发行的产品出现偿付问题的话,则可能是第三方企业买单.虽不至于成为连环担保、三家债之类的状况,但是依然可能造成企业的投资收益损失.而这部分损失,银行将不会负责,因为合同中已经写明“买者自负”。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其间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最擅长的就是贷款,拿审核贷款的一套手段来审核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标的资产,风控不存在问题。”民生银行(600016.SS: 行情)一位高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