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将定调明年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2009-12-02
点击数:1644
按照中国惯例,每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框定来年的经济政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大亮点。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10万亿信贷增长,显示了中国政府运用经济政策的强大影响力。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2009年扩张性政策的是否面临退出?如果政策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出现的回升,能否在2010年延续?从上周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决策层对此的基本判断。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将保持不变。最近几个月,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向好,但是此次政治局会议的公告中,并没有提及此前央行警告的通胀风险,对资产价格上涨也没有涉及,而是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打消了市场对宏观政策可能剧烈收缩的担忧。这一判断和中国官方在G20会议、APEC峰会、中欧峰会等场合关于“退出时机”问题的表态也是一致的。
然而,在政策的实际操作层面,会议还是释放出了政策调整的信号,或者说至少为未来的调整留出了回旋余地。会后新华社字斟句酌的电文中,“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说法不再出现,也不再强调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取而代之的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种维持政策基调不变,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推动超常规的扩张性政策回归正常的思路已有征兆。10 月份以来,虽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调,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一直处于资金净回笼的状态。银监会多次要求银行保证资本金充足率,也对银行明年的贷款增长构成了约束。这样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偏向中性。
不管政策的叫法如何,最终影响经济表现的还是政策在执行层面的具体内容。决策层和市场对中国经济需要促进消费需求,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早有共识。但是很多税收、市场准入、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还是更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而不是消费
例如,中国的高储蓄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积累的利润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其中又以国有企业最为突出。如果国有控股企业压缩扩大产能的投资,增加向国有股东(财政)和中小投资者的分红,财政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的等社会福利的开支,居民家庭才能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针对结构调整推出政策力度,与“保增长”的措施还不成比例。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1%,其中投资贡献6.2%,消费贡献3.8%,显示投资仍然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产能,在未来要么由国内消费消化,要么继续指望出口。现在看来,欧美金融危机影响远未结束,长期依靠出口推动增长并不现实(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的2.9%)。现在培育内需还有机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投资形成的产能可能就离不良资产不远了。(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