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发挥投资见效快影响大的拉动作用
发布时间:2009-07-23
点击数:1542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庞东梅
对话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超愚
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投资的出色表现,已成为我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的重要推动力。
上半年GDP增速7.1%,其中二季度GDP增长7.9%,超出许多人预期。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我国的投资究竟发挥了何种作用?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资金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存在隐忧?民间资本的启动面临什么问题?财政收支紧张又会给经济复苏带来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超愚。
主持人: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说给人们呈现出一份充满信心的答卷,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您是如何看待投资的作用和下半年我国经济的走势?
郑超愚:从数据可以判断,一季度我国经济触底,二季度经济复苏,这种走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去年年底不少机构和专家对我国经济的运行还保持相对悲观的看法,但是,二季度数据公布之后,不少机构纷纷上调了对我国经济的预期,对三季度和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趋势持乐观态度,对我国“保八”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目前这种乐观估计占据了主流地位。
从“三驾马车”来看,我国消费基本稳定,如果考虑到物价在上半年不断走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出口则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出现触底和反弹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无论从同比还是从环比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比较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正在显现。我认为今年完成“保八”目标的实现基本上没有问题。
然而,我国目前仍然面临保增长的重任,不能因为我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势头,就开始考虑政策的调整,需要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主持人:目前我国经济回暖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一些行业出现明显回暖,另一些行业人们则没有感受到回暖,这是否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流向不均衡有关,您是如何看待大量投资流向“铁公基”?
郑超愚: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扩大需求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任务。扩大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一方面,长期来看,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经济萧条时期,我国消费仍然保持稳定增长,这种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另一方面,见效快、速度快、影响大的措施则是投资,而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见效最快。从其他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来看,投资也是投向了基础建设领域。
当前人们对投资流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的持续性,二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对于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否过量以及是否存在风险,作为一种“反危机”措施,都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风险相对小一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相对于历史来说有欠账,相对于未来需求空间比较大。所以,目前大规模投资带来生产过剩的问题并不大,因为投资流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增加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投资直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风险较小。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往往出现生产能力过剩,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的风险较大,因为在投向具体项目时,投资风险市场判断不出,国家财政投入也判断不出。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风险较小,也比较明显。此外,从国家资金的投入来看,4万亿元投资是国家财政资金,从性质上来说也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中国经济要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就必须依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目前的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来说还是不够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对于投资的持续性,人们关注的是投资速度是否会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增速,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周期。我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措施,包括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反周期的措施,如果我国经济恢复高增长,这种措施自然就会退出。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将来还是要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反周期的任务完成之后,投资的增速自然会降下来。
主持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民间投资并不活跃,您认为如何才能带动民间资本的活跃?此外,政府主导的投资也带来了我国的财政收支紧张,这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同时,大量的信贷资金是否会给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郑超愚:促进民间投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民间融资;二是加大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除此之外,对于民间投资来讲,最关键的则是人们的预期。因为企业投资要考虑成本收益的关系,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投资自然难以活跃。促进民间投资除了开放投资领域,给民间资本提供盈利的空间,最关键的是促进市场的回暖,促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由悲观向乐观转变,增强人们的信心。
高速增长的投资对我国财政带来压力,给金融机构也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来看这些问题并不大。从经济学上来说,反周期的应对危机措施就是依靠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比较,我国的财政问题都不大。只要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财政赤字就不成问题。金融风险目前来看也不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于投资是否能形成生产能力,是否形成呆坏账,只要投资有效果,经济恢复增长,这种风险就不大。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认为既有泡沫的存在,也有正常的需求。目前房地产面临产业的转型。房地产市场习惯了暴利,但是任何行业的持续发展都需要走群众消费路线,汽车和彩电行业都经历了这种转型,房地产也需要转型。对于房地产信贷风险,我国相关政策管理相对严格,目前看风险并不是很大。
然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对于任何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都是必需的。(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