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难题困扰上海中小企业

发布时间:2008-03-14 点击数:2494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关于“上海为什么不出马云”?的反思,和本报“7000余浙商撤离上海”的报道,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再度考量中小企业生存状况问题。记者在上海通过对一线企业家和有关部门的采访获悉,虽然,这些年来上海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投资环境中一些涉及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依旧困扰着中小企业。

  据上海市工商局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上海有私营企业56.86万户。注册资本为8644亿元。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75%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为24%左右,从事第一产业的不到1%。民建上海市委在上海两会期间递交的《关于进一步改善本市投资环境的若干建议》大会发言认为,上海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投资软环境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据记者随后对部分民营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这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商务成本高、政府服务有待改善、融资难顽疾尚未突破,政策制定滞后,对中小企业实质性支持力量不够,往往停留在舆论支持和精神安慰上等方面。”

  人财物民企头上“三把刀”

  上海中小企业(贸易发展)中心李强部长是一位长年在一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的人士,他在介绍商务成本高时,形象比喻民企头上“三把刀”。他说,做生产型企业主要是人、财、物、产、供、销。而目前人财物成本都高。在上海办公司,除了商务楼贵以外,钢材、农副产品、石油涨价造成原材料成本增加;上海本来用工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其他城市,新的劳动法出台后,用人成本、用人风险进一步增大,仅带薪年休假一项,对于一个年利润800万元的企业,可能就要花费10%;利率调整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上浮30%左右,说起来是7.47%,实际上可能是9%以上。上海合富置业顾问有限公司朱小姐向记者证实,去年5月份以来,上海房价大幅攀升,租房价格上升了50%左右,这对于资金不足的小企业,确实是一个难以应对的难题。李强表示,受商务成本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钱力经贸有限公司是一家做轮胎兼营洗车的公司,由于用人成本上涨,洗车业务做不下去了,最近关了6个分公司。

  项目审批部门多

  上海郊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等规模企业负责人江海(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目前处于半退休状况,做点生意太难了。做一个项目,每走一步都要多个部门求人,没意思。现在做生意除财力、能力以外还需有权力的人脉关系,缺了这点生意做不成。

  据介绍,此前江海曾在当地做过两个项目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批一个项目要盖100多个章,几乎每个主管部门批了,还要带有二政府色彩的中介机构认证。这样做不仅手续复杂,而且每次认证都要收费。为了把这些手续及时办下来,江海每到一个部门都是陪笑脸、说好话,求着他们快点办下来,一个项目要花一二年才能办下来。而且,有一个项目区政府都已经研究通过了,由于一位区领导提出引进另一家同类项目,竟让他足足等了几个月。还是向市领导反映情况后,项目才获准启动。

  对此,该区原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位中层干部评价说,目前我们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明显滞后,服务型政府至少在区一级还差的远呢。

  《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尚未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已5年,近几年来,许多兄弟省市先后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以便使《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到实处。但至今上海还没有出台《实施细则》。据李强介绍,上海曾酝酿过此事,就是没有出台文件,李强表示,没有细则等于没有落实。有关实施办法或细则问题,上海市工商联也十分关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工商联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出台上海市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的建议》。《建议》指出,《中小企业促进法》对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内容作了规定。截止到目前,已有四川、天津、山西、湖北、湖南、重庆、青海等多个省出台了《实施办法》或《条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提供了保障。由于该法中的法律条款一般性、原则性、抽象性的规定较多,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四条,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区中小企业情况,制定有关的实施办法。因此建议上海尽快出台《实施办法》以增强《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在其他方面,也有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或不如兄弟省市的情况。据李强介绍,民企产业导向资金,广东省每年拨5个亿,浙江也有3个亿以上,但上海每年

  仅为3000万元,民营企业上市江浙都有补贴,但上海至今没有明确。

  98%以上企业不能直接融资

  融资难是困扰上海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顽疾。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难,生存艰难甚至倒闭。上海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发明了新光源台灯专利的专家型人员办了一个小企业,奖状获了一大堆,各界对他的技术和产品都表示认可,市场潜力也很大,由于缺少资金,公司成立数年至今每年销售额仅为数百万元,难以发展做大。去银行贷款,银行要求抵押,新办的小公司,基本没有不动产,拿什么抵押?

  据了解,上海现有50多万家私营企业,每年能直接融资的仅为1万家左右,不到2%。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全市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银行对这些企业的信用并不认可,而根据银行的要求,小企业往往又拿不出不动产抵押。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向本届大会提交的《关于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建议》认为:“手续复杂、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及贷款成本太高构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县工商联、行业协会等有关机构通过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典当、风投等渠道解决了小部分中小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这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