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基调收放两难 适度宽松料将实至名归
发布时间:2009-07-15
点击数:1777
* 经济持续回暖需要宽松货币环境
* 巨额信贷投放或埋下中长期隐患
* “过度宽松”可能转为“适度宽松”
中国经济回暖尚待巩固,资产价格却已急剧膨胀,这无疑给货币政策制定者出了一道难题:大幅收紧银根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二次探底,而延续宽松基调则恐加剧资产泡沫风险。
分析人士称,中国央行忧心天量信贷有收缩流动性之意,但政府强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改变。在这种形势下,央行所做的可能仅仅是微调,从实际上的“过度宽松”回归到“适度宽松”的本来之意。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王虎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而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主力资金来源都是信贷,如果开工项目继续增加并全面铺开,上半年的这种宽松程度就必须持续到明年。
“央行自己想收紧信贷,他们对资产泡沫应该挺担心的。但又不能太紧,如果太紧了,经济就又下来了...货币政策现在有点被‘保增长’绑架的意思。”他称。
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公布,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46%,高于路透调查中值26%.至此,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已达7.37万亿元,远超年初政府设定的今年全年新增贷款下限目标5万亿。
华宝信托宏观经济分析师聂文指出,目前流动性的释放显然超出市场预期,按1987-1988;1993-1994等时期看,M2大幅上升往往伴随着通胀大幅上升;现在更多体现在资产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上。
今年年初以来,充裕的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中国股市沪综指最大涨幅逾70%,房地产价格亦直逼2007年高点。
保增长还是抑泡沫?
在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和巨额信贷投放的配合下,中国经济今年以来走出V字型反弹,一方面实体经济对高信贷产生依赖性;另一方面,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为经济稳定埋下中长期隐患。
消息人士周三透露,央行在时隔近两年後将再次祭出定向央票,意在警示商业银行三季度切勿再突击放贷。而上周央行已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回升,这被业内人士普遍解读为货币政策微调的开始。
不过,温家宝总理在上周召开的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则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他表示,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美国银行-美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已经从2007-2008年的过度和无差别的紧缩政策中吸取了教训,所以这次他们对于在全国的所有领域采取紧缩措施将相当谨慎。
“我们认为,一些微调和对现有规定更严格的实施是有必要的,这将防止中国经济复苏被资产方面的投机活动所破坏。但是,货币政策从总体上说将至少在未来两个季度保持大致平稳。”报告称。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目前前宽松的信贷和货币足以支撑实体经济8%甚至更高的增长率。但从下半年起到明年初,央行应发出“稳定货币”而不是“紧缩货币”的信号。
微调可能不够
虽然从央行最终采取的措施看,货币政策可能仅仅是微调,但分析人士大多认为应该更大力度地收紧流动性,甚至恢复对信贷投放额度的月度和季度控制。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称,现在仅仅给出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信号是不够的,因为稳定就意味着继续如此宽松。他主张下半年要转变货币政策的基调,包括恢复最有效的手段,即对信贷额度年度和季度的控制。
不过他亦坦承,从实践上看,三季度央行应该不会显着收紧货币政策,因为政府还在等很多宏观指标的反转;如果四季度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出现正增长,可能开始微调,但大规模收紧货币的可能性比较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仅采用“微调”手段很难达到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度扩张的效果。应迅速放缓项目审批速度,并重新启用季度和月度的贷款额度控制。
不过他表示,短期来看,这些措施在政治上的可行性不大,但若等到六个月後再采取措施,则恐怕为时已晚。
渣打银行最新报告亦认为,虽然中国央行频发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但效果有限.若世界经济不再恶化,三季度末时中国政策基调应该有所调整,尤其是货币政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