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个贷增速上行:贷款结构现新变化
发布时间:2009-06-23
点击数:1569
特邀嘉宾: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何自云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黄祥斌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方明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黄祥斌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方明
在央行日前发布的5月份金融数据中,贷款结构出现的不少新变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居民贷款投放旺盛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也引发了业界对储蓄与消费关系问题的思考。记者日前就此与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何自云、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方明进行了对话,专家们对此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居民贷款1876亿元,较上月的1472亿元多增404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达到28.2%,较上月的24.9%提高了3.3个百分点,居民贷款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连续第三个月呈加速增长状态,新增居民贷款环比增速高于对公贷款环比增速近20个百分点。请问各位专家,应该怎样理解新增居民贷款较快增长这一现象?
方明:对于当前经济来说,新增居民贷款的较快增长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一般来说,居民贷款主要流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贷款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居民贷款的走高,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持续增加,客户信贷需求的旺盛以及部分中小企业或个体户对资金的需求,这表明经济活跃度正在向纵深延伸。
黄祥斌:目前绝大部分全国性银行已基本完成年初预定的信贷投放计划,不少银行将主要精力渐渐转移到发展个人贷款业务。而近期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以及国家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进行补贴以促进消费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个人信贷占比持续上升、环比增速赶超对公贷款的主要因素。
何自云:新增居民贷款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加速增长状态,无疑是个喜人变化,积极促进个人贷款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首先,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大企业将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贷款则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发展个人贷款无疑是风险较小、具有可持续性的业务;其次,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个人贷款的平均利润水平要高于其他业务,借款人的利率弹性低于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再次,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在国民收入中,居民占比在不断提高,增速高于企业和政府收入占比,这也是未来个人贷款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应该说,发展个人贷款好处颇多。
主持人:自去年以来,为有效启动国内消费,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也有望在近期启动。应该说,个人贷款增速加快得益于近期拉动内需各项政策的陆续发力。是不是可以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拉动内需、启动消费对于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明:是的。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无不显示出我国政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图和信心。而围绕启动国内消费这一工作重心,相关部门也都积极进行了制度、体制和组织创新,并逐步开始显现出积极的效果。在外需不断萎缩的现实下,积极启动内需、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以依靠内部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关键。启动内需,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
黄祥斌: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现象与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超重工业化和资本密集化,这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会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所占份额逐步萎缩,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政府和企业手上的钱多了起来,只能再次投资,而国内形成的购买力又消费不了,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因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前的中国很重要,而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以依靠内部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储蓄分流、启动国内消费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途径。
主持人: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现象和储蓄投资意愿增强现象较明显。与此同时,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也在持续下滑。如果说,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积极启动内需非常必要,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呢?
黄祥斌:储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某一方面发展失衡,都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高储蓄率和消费不足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两大难题。在这两大难题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超常增长,最终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储蓄过高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则对有效需求形成影响,需要依赖高投资和出口进行弥补,因而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同时,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何自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拉动内需、启动消费十分重要,这是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前提条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当前出口面临困难,投资只是中间环节,实际的增长必须依赖消费。只有由消费带动起来的生产,才是可持续的和健康的,也只有调动起国内市场,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后续动力。
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我国储蓄率多年来一直很高,这里面既有社会文化、家庭观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变和社保体系建立滞后的原因。因此,当前应将适当降低储蓄率与提高居民消费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创造条件和环境积极引导储蓄分流,以有效启动消费和个人投资;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消费的各项条件,切实采取措施刺激消费。
主持人:在化解高储蓄率、有效启动消费方面,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下一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黄祥斌:未来降低高储蓄率、积极拉动内需还需多方共同着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地引导居民的储蓄,加大消费与投资的力度,使一部分储蓄资金流出银行,流进商品消费市场,从而推动消费和生产,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何自云:当前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未来收入以及未来消费等几个因素,而未来收入和未来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要促进消费增长,就需要进一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从改善收入、增加就业、完善社保、惩治腐败等更广泛的层面上创造更利于居民消费的环境。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扩大就业覆盖面,提高广大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应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鼓励银行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信贷业务,积极引导消费需求。
方明:国家可以通过进一步采取发行国债、加薪等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激活国内的消费市场。从中长期角度来讲,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推进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问题。(金融时报)
主持人: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居民贷款1876亿元,较上月的1472亿元多增404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达到28.2%,较上月的24.9%提高了3.3个百分点,居民贷款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连续第三个月呈加速增长状态,新增居民贷款环比增速高于对公贷款环比增速近20个百分点。请问各位专家,应该怎样理解新增居民贷款较快增长这一现象?
方明:对于当前经济来说,新增居民贷款的较快增长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一般来说,居民贷款主要流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贷款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居民贷款的走高,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持续增加,客户信贷需求的旺盛以及部分中小企业或个体户对资金的需求,这表明经济活跃度正在向纵深延伸。
黄祥斌:目前绝大部分全国性银行已基本完成年初预定的信贷投放计划,不少银行将主要精力渐渐转移到发展个人贷款业务。而近期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以及国家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进行补贴以促进消费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个人信贷占比持续上升、环比增速赶超对公贷款的主要因素。
何自云:新增居民贷款在当月新增信贷中的占比加速增长状态,无疑是个喜人变化,积极促进个人贷款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首先,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大企业将以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贷款则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发展个人贷款无疑是风险较小、具有可持续性的业务;其次,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个人贷款的平均利润水平要高于其他业务,借款人的利率弹性低于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再次,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在国民收入中,居民占比在不断提高,增速高于企业和政府收入占比,这也是未来个人贷款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应该说,发展个人贷款好处颇多。
主持人:自去年以来,为有效启动国内消费,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也有望在近期启动。应该说,个人贷款增速加快得益于近期拉动内需各项政策的陆续发力。是不是可以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拉动内需、启动消费对于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明:是的。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无不显示出我国政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图和信心。而围绕启动国内消费这一工作重心,相关部门也都积极进行了制度、体制和组织创新,并逐步开始显现出积极的效果。在外需不断萎缩的现实下,积极启动内需、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以依靠内部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关键。启动内需,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
黄祥斌: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现象与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超重工业化和资本密集化,这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会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所占份额逐步萎缩,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政府和企业手上的钱多了起来,只能再次投资,而国内形成的购买力又消费不了,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因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前的中国很重要,而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以依靠内部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储蓄分流、启动国内消费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途径。
主持人: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现象和储蓄投资意愿增强现象较明显。与此同时,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也在持续下滑。如果说,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积极启动内需非常必要,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呢?
黄祥斌:储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某一方面发展失衡,都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高储蓄率和消费不足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两大难题。在这两大难题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超常增长,最终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储蓄过高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则对有效需求形成影响,需要依赖高投资和出口进行弥补,因而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同时,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何自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拉动内需、启动消费十分重要,这是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前提条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当前出口面临困难,投资只是中间环节,实际的增长必须依赖消费。只有由消费带动起来的生产,才是可持续的和健康的,也只有调动起国内市场,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后续动力。
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我国储蓄率多年来一直很高,这里面既有社会文化、家庭观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变和社保体系建立滞后的原因。因此,当前应将适当降低储蓄率与提高居民消费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创造条件和环境积极引导储蓄分流,以有效启动消费和个人投资;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消费的各项条件,切实采取措施刺激消费。
主持人:在化解高储蓄率、有效启动消费方面,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下一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黄祥斌:未来降低高储蓄率、积极拉动内需还需多方共同着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地引导居民的储蓄,加大消费与投资的力度,使一部分储蓄资金流出银行,流进商品消费市场,从而推动消费和生产,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何自云:当前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未来收入以及未来消费等几个因素,而未来收入和未来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要促进消费增长,就需要进一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从改善收入、增加就业、完善社保、惩治腐败等更广泛的层面上创造更利于居民消费的环境。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扩大就业覆盖面,提高广大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应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鼓励银行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信贷业务,积极引导消费需求。
方明:国家可以通过进一步采取发行国债、加薪等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激活国内的消费市场。从中长期角度来讲,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推进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问题。(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