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亚洲有望率先走出衰退
在本轮全球经济衰退中,亚洲(日本除外)经济体的产值急剧下滑。很多人担心,由于对出口的依赖,亚洲经济在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反弹之前将不会出现持续复苏。不过,与记者连线的几位外资银行专家认为,亚洲经济的强劲弹性不应被低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曾出人意料地快速恢复,这一次他们会再次震惊世界。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出口最坏时期可能已过去
从整个亚洲地区来看,本次经济低迷的程度与1998年一样:中国和印度继续增长,但去年第四季度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则出现了折合年率达15%的下滑。目前只有3个经济体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其中,中国GDP增长从前一季度的折合年率约1%加速至逾6%;韩国GDP则从前一季度的下滑19%转变为扩张0.2%;新加坡经济则从收缩16.4%略升至收缩14.6%。
最新的出口数据显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尽管4月份韩国出口同比下滑19%,但高盛的分析显示,在截至4月份的过去3个月里,出口环比折合年率飙升53%;同期台湾地区的出口折合年率也增长29%;中国的出口则有所企稳,工业生产折合年率则上升25%。
经济学家们正在上调其对今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值,纷纷表示即使美国消费仍疲弱不振,中国仍有望实现8%的增长目标。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即中国的增长依赖于美国消费者。但事实上,如果以增加值来衡量(剔除进口成本),中国对美出口还不到GDP的5%。
但是,对亚洲规模更小、更依赖出口推动的经济体如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的前景,经济学家们则存在更多分歧。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萨伯莱曼向记者阐述了这些经济体很可能暂时维持缓慢的几个原因。他说,最近出口和生产的上升主要反映了企业不再削减库存的事实,而这将只能提供暂时的推动。除非全球需求回升,亚洲出口的两项最佳先行指标——经合组织综合先行指标和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指数(均先行五六个月)依然非常疲软。企业多余的产能意味着投资将持续下降,同时上升的失业率对消费者支出形成威胁。调查报告显示,韩国(69%)、马来西亚(67%)和泰国(62%)的工业产能利用率都接近历史低位。
复苏比其他地区更早更强劲
在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主要因美国经济疲软,2010年除中国、印度外的亚洲地区仅增长1.6%。不过,巴克莱资本公司经济学家彼得·瑞德沃德的预测则要乐观得多。他认为,亚洲能够比世界其他地区更早、更强劲地复苏,2010年亚洲小型经济体将增长约4%,加上中国和印度则将接近7%。
他如此乐观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对亚洲经济体为什么首先遭受危机重击的解释。亚洲人常常因储蓄过多、消费太少而受到指责,瑞德沃德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汽车、电子商品和大型机械等制造业在亚洲GDP中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而这些都是高度周期性的行业。在富裕和新兴经济体,制造业比重最大的国家去年GDP的下滑幅度也最大,这反过来则意味着这些国家复苏的幅度也会最大。
第二个原因是亚洲的财政刺激规模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事实上,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都宣布了占2009年GDP4%以上的财政刺激一揽子计划,是今年美国刺激计划的两倍。同时,因适度的企业和家庭债务意味着减掉的税金或分发的现金更可能被花掉而不是被储蓄,财政刺激在亚洲的运转效果会好于美国或欧洲。此外,亚洲的银行状况更好,更具有支持国内开支的能力。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其他商品进口商,亚洲经济体也已经极大地受益于过去一年来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价格下跌的作用类似减税、增加实际收入和盈利。亚洲今年GDP增长率的3%来自于油价下跌,再加上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对GDP的提振作用堪比政府的刺激计划。数据显示,布伦特原油价格在去年7月创下每桶145.39美元的历史新高之后,如今已下跌了60%左右。
内需或将成为复苏动力
悲观主义者坚持认为,就像1998年金融危机时一样,亚洲走出衰退总是要依靠对西方的强劲出口。不过,汇丰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纽曼和罗伯特·普赖尔-旺德斯福德最近的分析发现,与上述观点相反,亚洲从1998年衰退中复苏并非受到出口而是消费者支出的拉动。在2000年之前亚洲对西方的出口并未大增,1998至2001年,该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实际上是收缩的。
得益于大多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更健康的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状况,新兴亚洲经济体内需的恢复应当早于世界其他地区,2010年可能增长7%,高于今年4%至5%的增幅。预计2010年美国的内需仍将保持疲软。加上日本,2010年亚洲总体国内支出将超过美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内需,截至目前,中国的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率达到了9%,消费者并未削减开支。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说,正是内需的快速扩大使他对今年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和8%的增长目标充满信心。
“我们认为,尽管处于经济下行时期,但受惠于政府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家庭收入的刺激政策,中国依然会保持强劲的消费增长态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甚至是在低收入的城镇家庭。”他如是说。
中国影响不应过分夸大
在国内需求稳定扩张的带动下,中国上周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出与第二季度恢复趋势增长更好吻合的迹象。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加速至33.9%,与过去10年最高水平相当。详细数据显示,财政刺激正在推动经济的加速增长。在汽车销售达到创纪录水平,以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稳定扩张的刺激下,消费者支出也强劲增长。内需的强劲增长已经导致进口反弹,但外需的持续收缩阻止了出口出现类似的好转。
考虑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其近年来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各界对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世界经济,特别是谁正在从中国内需的反弹中获益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说,相当一体化的地区供应链意味着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主要受到发达经济体终端需求的推动。因此,地区经济的根本性反弹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极大的杠杆效应。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台湾地区和韩国正在从中国内需的扩大中获得提振,最近日本对中国出口也正在显示稳定回升的态势。
尽管如此,萨伯莱曼仍提醒人们不应过分夸大中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称今年中国出现“V”形经济复苏并不能对亚洲其他国家提供更多促进作用。“亚洲其他地区向中国的出口显著夸大了中国最终需求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出口中一半左右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零部件而非用于消费的产品。同时,中国的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5%,加利福尼亚一个州的消费就几乎与中国相当。”他说。另外,“中国GDP增长率的构成也将出现戏剧性变化。我们估计70%以上的财政刺激将被用于内陆地区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支出。这不会对亚洲科技驱动型出口产生特别大的帮助作用。”
高增长奇迹难以再现
谈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长期前景时,《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今明两年亚洲内需的大部分增长将来自于政府投资。与发达国家不同,亚洲新兴经济体具有连续几年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但政府有必要鼓励更多的消费以填补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之后的缺口。亚洲家庭的低消费率和借贷率意味着他们具有更大的消费增长空间,更好的社会安全网可能会鼓励亚洲人减少储蓄。政府也有必要提高家庭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通过降低他们对资本密集制造业的偏见并鼓励更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长。最终,相当强劲的国内支出扩张应当帮助大部分亚洲继续保持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速度。
尽管如此,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大可能恢复到前些年那样高速的增长率,考虑到通胀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也不值得这样。假设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为零,内需增速与过去5年一样,亚洲新兴经济体在未来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大约为7%(中国约为8%,小型经济体约为5%)。这对那些希望实现9%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可能有些令人失望,但这个速度已经是发达经济体的大约3倍了。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