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关注信贷结构 有效防范风险
发布时间:2009-04-07
点击数:1565
自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至今,人们听到最多的关于危机的反思莫过于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确,“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留给我们的最大经验和教训。央行和银监会日前在其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细数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九方面措施后,最后着重指出要“加强信贷结构监测评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方明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在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花了不少笔墨,这主要基于对近期快速增加的贷款,未来可能给我国经济和金融机构带来影响的考虑。”他进一步解释指出,从今年1月至2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69万亿元、同比多增1.64万亿元的情况来看,目前信贷增长速度较快、规模较大。可以预见,新增贷款将对拉动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在今年的形势下,不良贷款确实存在反弹的可能性,因此突出强调并积极关注信贷风险尤其必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对记者表示,在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的背景下,新增贷款的质量还存在一定不确性,未来最主要的风险点还在于贷款违约风险。
“目前需要关注的信贷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样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是不是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所帮助,这是信贷结构本身的问题;二是大规模信贷投放未来会不会给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带来影响。”方明表示,“第一方面即信贷结构问题尤其重要,因为如果信贷在产业和行业上投放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冒进’,最终会造成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当这种宏观风险蔓延到整个经济实体中时,必然也会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所以,目前在解决了拉动经济发展所需的贷款规模和总量问题后,及时关注信贷结构性问题十分必要。”
采访中,几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均指出,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是下一阶段解决信贷结构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这点也是此次指导意见强调的重点。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是未来信贷支持的重点,而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达不到国家环保和排放要求的项目,则很明确地进入“压”的范围——要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依法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之,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高度关注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等因素,防范由于信贷结构问题在未来引发风险。
郭田勇表示,当前要想控制好信贷风险,银行贷款必须要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一致,做到在产业政策方向选择上“扶优限劣”。由此看来,未来金融机构在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时应更加注重对行业和产业的研究,并将国家的产业政策与信贷投放方向较好地结合起来。对此,方明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应对企业和行业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尤其要加强对资源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研判和分析,因为这几个行业历来是信贷投放的重点,也是较易产生波动的几大行业;此外,要保证银行所支持的企业是有竞争力和良好产业前景的,对于拥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则应着重给予有力支持。
对于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辖区内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及时把握,心中有数,在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金融机构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产生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建立和完善辖区内信贷结构定期监测分析评估制度,提高信贷结构分析监测能力”等要求,方明分析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加强对信贷结构监测分析以及评估来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通过更加科学的监管,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自我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而切实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科学发展原则,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