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高估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

发布时间:2009-02-09 点击数:2029
    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小企业贷款被普遍认为违约风险高。这也是小企业常常难也获得融资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记者在中小企业最为兴盛发达的浙江地区采访时发现,上述认识或许并不全面。
    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并无想象的那么高。记者了解到,浙江地区大型金融机构的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基本都在2%左右,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低一些,和目前商业银行整体3%左右的不良贷款率相比,小企业的违约概率并不高。而被认为发展滞后、运营混乱的担保机构,实际发生代偿率远远低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有相当一批担保机构的代偿率不高于1%。担保机构服务的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缺乏银行认可的足额抵押物,和有充分资产可供抵押的企业比,按通常看法,这类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应该更高。而事实证明,即便是贷款给无足额资产抵押的小企业,不良率也可以保持在1%以下,这些情况足以让我们质疑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高的成见。
    尤努斯说:“要相信穷人,相信穷人一定会还钱。”这或许能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可能并不高,因为和微贷款一样,小企业贷款将是否如约还贷和企业家的个人信誉联系在一起。小企业一般都是私企,小企业的信誉破产就等于企业家的个人信誉破产,个人信誉破产意味着企业家难以在其生存圈立足。可见,信誉具体到个人,使得企业家若不是万般无奈就不会违约,恶意违约的几率则更低。反观某些国企,因为信誉难以具体到个人,恶意逃废债的现象倒是时有发生,反正丢的也不是自己的人。
    那么,确保小企业贷款安全是不是一定需要一套先进的技术手段?事实证明,“先进”与否有时并不是决定因素。成立于2000年4月的桐乡市诚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担保总额达18.60亿元,目前发生代偿仅2家121万元。记者走访这家公司时发现,这是一家甚至可以说办公条件有点简陋的公司。10名左右员工,电脑显示器至今还没有换成液晶屏幕,所有客户资料用牛皮档案袋保存在油漆脱落的文件柜内。在这里记者可以取阅所有的资料,公司董事长李玉英告诉记者,他们的“盘子”很浅,谁来了都可以端出来晒一晒。管理贷款风险,这家公司依靠的显然不是先进的技术或模型。
    如果不依靠太多技术手段,那么管理小企业贷款风险靠什么?靠人海战术“紧盯”企业吗?商业银行一个客户经理手里管的企业一般都在20至30家以上,很难有精力对企业密集回访。担保公司在一年的担保期内,也仅在贷款后、收贷前对企业正式回访两次。管理小企业贷款风险,依靠的是地缘、人缘、亲缘,风险监测者必须相当熟悉当地情况,在当地有广泛人脉资源,确保在企业发生经营困难时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管理小企业贷款风险,依靠的是风险监测者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敏锐的风险判断。李玉英告诉记者,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查账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要看看车间里贴出的劳动时间公示,根据劳动人数、单位产值以及加工费就可以大致算出企业的总产值。总产值与用水、用电量大致一核,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掌握便可八九不离十。对贷款风险的警觉,也往往是基于风险管理者多年阅历形成的敏锐嗅觉。2002年,从一块简单的告示牌“养蚕期间放假3天”,李玉英便敏锐地感到,这家企业一定出事了,因为桐乡地区早无养蚕人家。
    如果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并没有那么高,为什么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还不大呢?因为和大项目相比,小企业贷款笔数多、成本高、收益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可能确实难以和小企业匹配成为服务的供需两方。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怎么办?或许可以进行大胆的政策设计,让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服务小企业,既靠政策引导,又靠利益驱动。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