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落地 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19-08-21 点击数:130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靴子”正式落地。8月17日,央行宣布将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8月20日将首次实行新的机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这次利率并轨,新的LPR一年期的利率要比原有利率回落,对股市来说,此次改革可被视为向股市的“定向降准”,可能有利于股市的企稳回升,对楼市来说,未来房贷利率或将步入下行通道,但利好程度有限。改革后的新机制也将使银行面临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资产端的挑战。


央行促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8月17日,央行迅速做出反应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此次重点变化包括四大措施,具体为:自2019年8月20日起,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

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央行表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此外,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一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一年期以内、1-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

对完善LPR形成机制的原因,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贷款实际利率将下行

新的LPR形成机制在理论上确实存在降低利率的驱动力,上述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

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央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上述负责人说道。

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基准依据LPR,是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下降,而非直接降息大水漫灌。海通证券(港股06837)(12.790, 0.03, 0.24%)研究所姜超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在这一机制实行之初,银行的加点如果反映了去年以来自身资金成本的降低,那么央行短期将无需直接动用降息工具,就能逐渐实现引导实际融资成本下降的目的,而在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有助于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避免对地产的重新刺激。从长期来看,未来如果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行调整,则将直接影响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联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前整个银行的资金在流动性充裕、合理的背景下,资金面还是比较宽裕的,所以在MLF一年期利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这次并轨以后,新的LPR一年期的利率要比原有利率回落。” 民生银行(港股01988)(5.770, -0.02, -0.35%)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在LPR一年期回落以后,对于新发放客户最终的贷款利率也可能会有所下降,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


有利于股市企稳回升

银行股已经成为牛市的价值洼地,LPR新机制的落地又会对银行股产生哪些影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银行股而言,可能意味着压缩存贷差对银行股形成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到当前我国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的底部,很多银行股破净,所以下跌空间有限,银行的盈利能力依然很稳定。对于股市来说,此次改革可被视为向股市的“定向降准”,可能有利于股市的企稳回升。

“当前A股市场经过了震荡调整后,估值已经处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最低端,而近期美股见顶回落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可能会引发一部分外资从美股获利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A股无疑是估值洼地。未来A股市场仍然是以震荡反弹为主,下跌的空间非常有限。” 杨德龙说道。

而对楼市来说,LPR定价的完善也使得后续银行资金不会出现过于收紧的状态,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从整个改革的环境来讲,利率还会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中长期来讲,资金成本的进一步下调,对于市场来讲有积极作用,无论是个人还是开发商,都有积极、正面的刺激效应。

在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看来,对房贷来说,考虑到房贷目前仍属于安全属性优质的资产,房贷利率或将下行,有利于房地产销售,但在房地产严格调控的大背景下,利好程度有限,且信托贷款支持房企通道被进一步压缩,土地购置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下行。


商业银行资产端面临挑战

作为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利率市场化一直是市场研究的重要话题,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央行2019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央行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继续提到,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再次指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2019年1月和5月,央行实施了两次降准,并多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满足市场需求。虽然目前市场流动性整体上较为充裕,但受包商银行等事件影响,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难度上升,流动性仍面临一些压力。改革后的新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国盛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银行面临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资产端的挑战,若银行为增厚收益提高杠杆、拉长久期,那么对银行风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非对称降息”可能引发部分银行的惜贷行为,特别是近期流动性受到一定冲击的中小银行,该群体可能会在利差缩窄下牺牲风险偏好,从而不利于弱势小微企业的贷款。

李奇霖则认为,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贷款利率趋于下滑,银行的息差会趋于收缩,为维持原来水平,适应新的贷款定价机制,银行可能会倾向于下沉资质,采取高收益的票息策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一策略的实施也更具实操性。李奇霖强调,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不强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风险,但如今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中小行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