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利润近一半——客观认识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水平

发布时间:2019-05-05 点击数:1384


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后,银行的利润规模总是引起关注,比如上市银行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利润近一半、国有六大行净利润总额破万亿元等,都成为热门话题。有人据此指责银行业“暴利”、加重实体经济负担等。如何看待银行业的利润水平?



总体状况

中国银行(3.890, 0.00, 0.00%)业ROE在各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但ROA处于低水平。根据WIND申万二级行业资本利润率(ROE)的比较,近年来银行业ROE处于各行业中上水平。例如2017年,ROE最高的4个行业是白色家电(20.65%)、饮料制造(17.22%)、食品加工(14.63%)、电子制造(14.55%),银行(12.67%,指上市银行,略高于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业整体12.56%的水平)排名12,还略低于钢铁(12.96%,2016年仅为4.22%,是2017年比2016年ROE提升最多的行业)。但并没有人认为这些行业“暴利”。2017年房地产开发的ROE是13.35%,排第9名。2018年前三季度,ROE最高的4个行业是白色家电、水泥制造、饮料制造、食品加工(有3个和2017年重合),银行业仍是12名,房地产开发降至30名。有的行业ROE水平较为稳定,有的行业波动较大。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ROA平均为2.6%,银行业仅为0.98%。我国上市公司中ROA最高的能超过50%,而大中型银行中ROA最高的也仅为1%多。主要是由于银行本身是高杠杆型企业。

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从2015年起已低于GDP增速。2003年至2013年可称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均高速增长。2014年开始净利润增长降至个位数,2017年开始资产规模也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201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8.63%)已低于英国《银行家》“千家大银行”平均资产增速(8.96%)。2015年开始,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已明显低于GDP增速。银行业ROA、ROE水平也持续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从不足20%上升到2016年23.8%的峰值,2017年、2018年均有所下降。这既有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也表明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业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收到成效。

国际比较

中国银行业ROA、ROE在国际上并不算高。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中国银行业ROA低于世界银行业平均水平,2014开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银行家》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千家大银行”税前ROA(为剔除所得税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银行家》公布各银行税前利润)平均为0.85%、0.90%,我国银行业税后ROA(银保监会公布数据为税后)为0.98%、0.92%。2016年、2017年“千家大银行”税前ROE平均为13.04%、13.50%,我国银行业税后ROE为13.38%、12.56%。

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供给不足,银行业息差和ROA、ROE通常较高;发达国家中,欧洲和日本较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对较高。如墨西哥银行业2017年净息差达6.43%,ROA、ROE为1.59%、15.21%。印尼银行业2016年、2017年净息差为5.63%、5.32%,2016年ROA达2.34%。发达国家中,欧洲和日本的银行业盈利能力不佳,主要由其低经济增长、低利率的经营环境造成,并不是经济金融状态良好的反映。欧盟银行业2017年净息差为1%,ROA仅为0.42%,ROE为5.79%。日本银行业2015年净息差仅为0.82%,2016财年ROA仅为0.3%,ROE为5.59%。德国金管局(BaFin)在其2017年年报中写道,由于低利率带来的收入压力,银行业机构开始向公众收取更多的服务费用,引起了原来习惯于免费服务的公众的批评不满。德国金管局总裁Felix Hufeld指出,公众的态度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人们想要健康的银行,在银行旧有的收入来源枯竭时,顾客就不得不接受银行为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收取服务费用。

2007年以前,美国银行业的利润总量和ROA都高于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总量和ROA首次高于美国。由于美国经济从危机中复苏、中国经济增速下行,2015年至2018年,中国银行业ROA再次略低于美国(2017年为0.96%,2018年为1.23%)。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一直高于中国,2018年为3.02%,中国为2.18%。

当然,每个国家内各家银行的经营状况差异很大。例如,2018财年(截至2018年3月末),印度最大的银行,印度国家银行净亏损,ROA、ROE为-0.34%、-5.98%,第二大银行HDFC银行的ROA、ROE则高达25.21%、2.58%,前者不良率高达10.85%,后者则仅为1.32%(2018财年印度银行业平均不良率为11.8%)。德国最大的两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2017年税前ROE仅为2.13%和1.90%,第三、第四大银行DZ银行和德国联合抵押银行则有9.03%和9.60%,在银行难以盈利的低利率环境下也算不错。印尼银行业总体盈利能力较强,其中印尼人民银行专注小微贷款,保持了十多年的利润总额第一,2017年净息差达7.93%,ROA达3.69%、ROE为20.03%。

原因分析

中国银行业利润金额高主要缘于资产规模巨大。由于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比上年降低了5.5%,而由于“四万亿”,2009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比上年增加26%,首次超过美国。中国GDP全球第2,但201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GDP第1、3、4名(美国、日本、德国)之和。银行业资产规模如此巨大,利润总额焉能不高?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还缘于其较低的成本收入比。201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是美国银行业的2.3倍,利润是其2.2倍。美国银行业和中国相比,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2018年,美国四大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59.9%,中国四大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7.4%,美国四大行营业收入是中国四大行的1.01倍,利润却只相当于中国四大行的74.2%,主要是人员薪酬和科技投入、运营成本等高于中国。中国的银行业近十多年来不断降本增效,经营效率相对较高,科技运用在全球都属于领先水平,这也是利润较高的内因。

中国银行业的PB是上市公司中最低的。2006年末,A股银行业市净率(PB)曾高于A股平均市净率,此后就始终低于A股平均市净率。A股银行业市净率从2017年末的5.37,降至2013年以来1左右,2018年末仅为0.81,2019年一季度末为0.88,是所有行业中市净率最低的,市盈率也最低。如果银行业真是暴利行业,应该被投资者所看好、追捧才对,而实际恰恰相反。这对资本补充压力不断加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非常不利。美国2008-2012年间,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市净率低于1,2013年至2018年末,金融业市净率都高于1,2017年末为1.36,2018年末降为1.11,2019年一季度末更降到0.99,市净率在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仅高于能源行业。在一个债务不断膨胀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业似乎都不太被投资者看好。

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和美国的银行业集中度趋势相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由2009年的3857家增加到2018年的4588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四大行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CR4),从2007年的50.5%下降到36.3%。美国则是从限制跨州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到放宽限制、银行业不断兼并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的1.7万家下降到2018年的5406家,美国CR4从2007年的45.5%提高到2018年的49.0%。法国、日本银行体系高度集中,2017年末CR4为90.5%、78.4%,德国、英国、印度相对分散,CR4为35.4%、45.7%和46.0%。即以CR4反映的银行业集中度,中国已低于除德国外的其他主要国家。当然,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太大,集中度偏低也有合理性,但至少说明中国是因为银行业垄断造成盈利高的观点并不成立。

中国银行业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主要源于中国高度依靠于信贷扩张的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历了跨越式、时空压缩式的发展。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激发、释放出的活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支持实体经济贡献巨大。但中国的杠杆率上升快、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快,也积聚了风险。中国的非金融部门杠杆率,2008年比各国平均和美国、德国、日本都低,2018年已比各国平均、美国、德国都高,仅低于日本。对债务人来说,债务负担重自然利息支出多,也就是银行利息收入多,但一旦债务人出现偿债能力问题,就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和损失。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rcand等“金融化是否过度?”(Too Much Finance?)的工作论文,通过对130多个国家1960-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形的关系,中等水平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正相关,金融深化水平太高之后,更多的金融投入产生更少的增长,大致的临界值是私营部门的债务超过GDP的100%。我国杠杆率偏高,需要稳妥“去杠杆”。银行业必须支持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也需要转变过度依赖负债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

正视挑战

银行面临经济转型对资产质量的压力,息差下降、非息收入难以提升、资本补充的压力,科技进步和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等诸多挑战。资产质量方面,2011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0.9%)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大体呈“双升”态势。2018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达到1.83%,比上年末提高0.09年百分点,这还是在银行核销了9880亿元不良贷款(较上年多核销2590亿元)之后。银行业公司贷款的不良率平均在2%以上。个人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的不良率较低。2010年末到2018年末,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4%上升到35%,拉低了总体的不良率。但近年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个人贷款,特别是信用卡和信用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也在上升。住房贷款的低不良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房价的稳定。2018年末,若计入未到期债券,债市违约率已达到1.26%,比上年上升73BP。而银行保险业所投债券占债市的80%以上。银行的非信贷资产也面临着不良上升的态势。由于对银行业服务收费的限制,结算等收入增长空间有限;由于资管新规后理财业务的转型,近年理财增速可能会放缓,非息收入难以提升。加上表外资产回表,资本补充压力更大。

此时若仍将矛头集中于银行业“过高”的利润、提出进一步降低银行利润的举措,可能并不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反而会降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