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长随笔
Chairman's Essay
天津阅读——王育英会长为《友好》会刊2015年第6期撰写的卷首语
阅读就是一种欣赏,阅读自己就是欣赏自己,阅读天津就是欣赏天津。为什么要阅读天津?因为天津是我的家乡,是我的生存之地。
阅读自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善良——对自己的,对家乡的,对世界的。因为阅读出的老旧甚至丑陋和寒碜景象是你无法逃避和躲闪的;甚至你的马虎、你的幼稚、你的错误、你的一次居心叵测、一次小人龌龊、一次不仁不义和一次瞒天过海都会不自觉地从真实中流出,你敢正视它吗?我们要学会把阅读自己的眼睛端平摆正,不然我们阅读自己什么?
阅读自己也是一次心灵之约,是一次对话:与自己,与城市,与过往,更是与现实。
我曾经没有勇气去回望自己的一切,以为阅读自己是一种沉重,只会自寻烦恼而无法获得快乐和健康。虽然曾经并不至于不忍回眸,却也觉得刻意地逐字品阅有些过于苛刻且无法获得实际的意义,无非一种凭吊和一声叹息,根本没想到这极有可能是一场死去活来的重生。我也曾尝试过要正人君子般地有一次正式的阅读,可刚一正式就缩回到原点,我把阅读当做了一场永远打不赢的战争而不敢触碰。偶尔有这么一次半次看似比较正式的回望,也像精心布置的一样,说是阅读自己,其实也只是做了一个点上的浮华装饰而已。
节气小雪之时天津下了一场中雪。很多人堆出了高大漂亮的雪人。我的窗外也有厚厚的雪片浮在还没掉落的已经浅绿泛黄的西府海棠叶上。白白的雪景,和清高的蓝天一起涌到我了的窗前,真透亮。有几只灰色中点缀着绿色羽毛的漂亮喜鹊飞来叽叽咋咋地叫着,在洁白的雪地上衔起了几片很小的黄树叶,飞了。我看着它们的飞翔,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阅读。
这一次,我鼓励自己不再知难而退,更不能在阅读到逆境时不能自拔而痛苦万分、捶胸顿足。我劝自己,在阅读中看到的一束花,就可以让你想到盛装的美人;品过的一壶酒,就可以为你找到侠兄义弟以及你酒借英雄胆时的豪迈气魄——仅仅只是阅读的胆子,就可以把所有好事拉在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我追忆的旅途顿时豁亮起来,我确没有因为伤心的一页而潸然泪下,意志消沉,也没有因为旧痕劣迹而恼羞成怒,讳疾忌医。我最后发现,阅读自己,其实就是一次精神解剖,就是一次对生命的再熟识,就是一次对自己命运的重新斟酌和装扮,就是再寻找一次所有梦想的源点.
传说中我的祖宗好像是从山西迁到了河北饶阳。而后,生命注定于津,天津就成了我无从选择的生命之所和梦想基石。所以,在乎天津和阅读天津就成了我一个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
阅读家乡比阅读自己要轻松得多,因为家乡的许多事情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异想天开地去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不去阅读家乡的过往,与她的今日息息相系,你就不会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和事业中。
天津文史的简单就是天津的特点。然而,天津故事中还是有自己的风俗流变和可歌可泣的仙侠之美的。天津人开化和步入开明之前是否有暴烈少礼、不拘行为之处,鲜有文字记载。但天津人的劳作之工和志士侠客的口碑却是明文有据的。有时时间会和我们开开玩笑,比如,早年有一种说法称天津卫的“卫嘴子”并不是讲天津人“吃海货”的爱好,而是讲天津人的说话“损”。有老话云:天津人“更受燕南之风气,民风彪悍,言语粗狂,世人视天津人为卫嘴子”。嘴子意为嘴损。由“损”而转变成天津人独特的黑色幽默,再到今天天津人的“哏儿”,似乎有一些道理。谁胆子大了这么想了,可能要找挨骂,可就是这么说了,也没什么,因为这又是一件哏儿事儿,说明天津人性格的变化和对环境的乐观态度是有来道去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没准儿相声能在天津发扬光大,也和这有些血脉相连呢。再比如,当初八国联军在津瓜分土地、兴建租界,本是叫国人津民大失颜面、栽跟头栽到家的事,可今天却因其保存了当初完好的建筑风貌而成为了需要人人保护的文化遗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如果你放大了看,放长了瞧,风水轮回,可能都是好事。
阅读家乡是一件对自己礼貌和对别人尊重的事。阅读的力量应该来自于我们心灵的诗意和家乡的健康与融合。与其他城市一样,天津在后大城市时代随之而来的更强烈的国际化中,也将面临比以往节奏更快、更强烈的“陌生化”。然而,我们会将自己悄悄地融入,因为我们已经阅读了自己,也阅读了家乡这座确实不错的城市。
对自己的阅读悄无声息,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的。不知哪一刻就会翻捡出遗落在角落里的真实而令心情跌宕起伏,难以平复。而我一定会有勇气面对,也会把人生的伤疤锻打成勋章,更会在往事中将玫瑰编织成花环挂在记忆的凯旋门上,将美好引领进现实世界中,让我们对生命的阅读更加温馨和愉悦。
朋友们,抽空阅读一次自己和你的家乡吧,最好是在别人还没有遗忘你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