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难以走出泥潭

发布时间:2010-03-04 点击数:993
    任何细心关注世界经济的人都会发现,一直维系着经济向前发展的,是一定程度的货币与财政刺激——在“和平时期”未曾见过,不仅高收入国家如此,大型新兴经济体亦是如此。人们通常认为,我们也有可能实现平稳退出。这种可能性似乎非常之大。那么,让我们转而思考一下如何收官的问题。
    我们必须从刺激措施这枚“硬币”的反面开始:私人部门目前的支出远低于它的总收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一期《经济展望》(Economic Outlook)中的预测暗示,在其6个成员国(荷兰、瑞士、瑞典、日本、英国与爱尔兰)中,私人部门今年的收支盈余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另外13个成员国私人部门的收支盈余则将占到GDP的5%到10%。后者包括美国,该比例为7.3%。欧元区私人部门收支盈余将占到GDP的6.7%,整个经合组织则为GDP的7.4%。
    另外,根据预测,经合组织至少有8个成员国2007年至2010年间的私人部门收支平衡转移将超过GDP的10%(见图表)。预计还将有8个成员国的转移将超过GDP的5%。预计美国的转移将达到GDP的9.6%。欧元区将达到5.5%,整个经合组织将达到7.3%。萧条的威胁已然临近。
    请注意,在货币政策空前宽松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收支平衡还是将向盈余出现如此巨额的转移。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阻止了私人支出出现更大的崩盘,但巨额财政赤字(主要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所致)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尝试过结束财政赤字——正如它们在上世纪30年代所尝试过的那样——那么,我们可能已身陷另一场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之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退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如何进入这一困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个问题的主要答案是,在过去三十年内,一系列泡沫帮助维持了世界经济的前行。不过,在这些泡沫的背后,存在一个超级信贷泡沫,这个泡沫于2008年破裂。这就是私人支出骤降、财政赤字激增的原因所在。
    国际清算银行(BIS)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是下述观点的主要倡导者:即货币政策失误,特别是美联储(Fed)的货币政策失误,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前行。理查德•邓肯(Richard Duncan)在他发人深省的新书《资本主义的堕落》(The Corruption of Capitalism)中,提出了一种与此类似、但更为激进的批评意见。
    在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本月举行的成立75周年会议上,怀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供应冲击使通胀维持在低位,制定通胀目标的一些央行,在太长的时间里,将利率维持在了太低的水平上。他辩称,其结果是一系列的失衡,这与美国上世纪20年代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特别是,由于实际利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信贷扩张实际上不受限制。债务随即开始膨胀。
    怀特指出了四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与本世纪初的楼市泡沫;金融行业资产负债表的爆炸性增长及其风险敞口的扩大;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经济学家所称作的“不善投资(malinvestment)”——高收入国家耐用品消费剧增,美国等国家大举兴建住房和大型购物中心,中国则兴建出口导向型工厂;最后还有贸易失衡,资本不断涌入美国及其它高支出国家。
    我不认为货币政策失误是上述所有问题的根源。但它们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如何,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如今,在内爆之后,我们见证了非凡的纾困努力。那么,下面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找出两种选择:成功与失败。
    谈到“成功”,我指的是重新启动高收入赤字国家的信贷引擎。这样一来,私人部门的支出就会重新大幅上升、财政赤字会出现收缩、经济似乎最终也将重返常态。而我所说的“失败”,指的是去杠杆化进程继续、私人支出显露不出任何真正的活力,而财政赤字规模则比几乎所有人目前所敢于想象的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这将又是一个后泡沫时代的日本,而规模则要大得多。
    不幸的是,我称之为成功路径的结果,或许是未来爆发一场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而被我称之为失败路径的结果,将会是财政纾困手段用尽,尽管这个时间可能比自寻烦恼者担心的要长。但关键是,这两个结果最终都将使我们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这必将进而导致违约,很可能是通过通胀的方式。从本质上讲,紧张的资产负债状况有可能导致私人部门大规模破产和经济萧条,或是主权破产和通胀,或是这两者的某种混合体。
    我可以想出两种方式,让世界通过增长摆脱巨额债务负担,同时不发生上述崩盘:即赤字国家大幅增加私人与公共投资,或新兴国家增加需求。按照第一种方式,未来的收入增长将使今天的借贷变得可以承担。而按照第二种方式,赤字国家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产生的储蓄,将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新兴国家的投资。
    不过,利用此类机遇需要彻底重新思考。在英美等国,较高的财政赤字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同时存在与之对应的推动投资的意愿。此外,高收入国家必须积极地与新兴国家进行交往,围绕全球金融改革展开讨论,目的是推动净资金流动从前者持续进入后者。
    遗憾的是,没有人认识到如此激进的一个后危机议程。相反,大多数人希望,世界会重新回到从前的样子。世界不会、也不应回到从前。相反,一个成功的退出方案的关键因素,是用私人部门的巨额盈余,来为全球公共及私人部门增加投资提供资金。只有中国需要增加消费。
    让我们不要重复以往的错误。让我们别去指望一轮信贷推动的消费热潮能拯救自己。相反,让我们投资于未来。(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