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调整通胀目标

发布时间:2010-02-24 点击数:1383
    2月11日,欧洲领导人还在商讨某个欧元区国家无力偿债的威胁。第二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参与执笔的一份文件便提议,各央行应将通胀目标从2%提高至4%。* 如果倾向于阴谋理论的人开始从中看出了某种模式,我们不应感到惊讶:这个世界将以违约的直接方式,或通胀的间接方式应对私人与公共债务的增加,或者两者兼用。我本人并不相信,债务削减真的会以这种方式发生。但宏观经济学家们欣然接受以较高的通胀率作为快速补救方案,这让我深感不安。
    他们的论据如下。在最近这场危机期间,各央行都触及了零利率界限。如果通胀率与名义利率原本更高一些,降息的空间就会更大,货币政策也会更加有效。
    对于这个结论,我不敢苟同,但我认同其中的一个前提:危机期间自由决定的财政政策令人失望。多数国家的刺激方案都推出过晚、协调无力、结构性过强。我同意货币政策工具抗击危机的效果更好。但并不能就此得出我们需要提高通胀目标的结论。
    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Atlanta Federal Reserve)研究主管戴维•阿尔蒂希(David Altig)指出,零利率问题并不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的那么严重。** 考虑到当前经济活动的复苏,美联储(Fed)的利率政策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受限。因此阿尔蒂希认为,试图通过提高通胀目标来解决的问题可能被过分夸大了。
    我想再提出三点批评。首先是可信度。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们信任本国央行能够实现低通胀率目标。这种信任由两部分组成。我们信任央行能够实现目标,我们信任央行不会每次一旦有利就变更目标。如果各央行要将通胀目标从2%提高至4%,就无法确保公众会相信它们以后不会再次调整目标。
    我的第二个论点涉及政策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方式——现代宏观经济模型都没有涵盖这一点。通胀目标提高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可能是,市场利率将被推高至令新的通胀目标无法实现的水平。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并提高私人和公共部门实体违约的可能性。而这很可能会触发我们以为已经侥幸躲过的金融大灾难。
    第三点,任何提高通胀目标的行为都是不对称的。我能想见,美国和英国(可能性略低)或许会忍不住走上这条道路。但我看不出欧元区怎么能够在不出现分歧的情况下追随他们的步伐。
    德国接受了(至少在原则上)多边纾困的可能,从而在政治上和宪法上都已尽其所能,来容忍对欧元区稳定框架的削弱。它永远都不会同意提高通胀目标。几乎可以肯定,德国宪法法院(Constitutional Court)会认为,这将违背货币联盟的合约基础。参照1993年的一项裁决,德国宪法法院可能会宣布德国的欧元区成员国身份无效。欧洲央行永远都不会冒这种风险。
    这种不对称性也应该给唱空欧元的人提个醒,他们认为,希腊(对于欧元区的GDP几乎无足轻重)的问题值得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如此重大的调整。如果美联储决定采纳4%的通胀目标,而欧洲央行坚持2%或接近2%的目标,这种情绪或许会急转直下。
    根本问题在于,宏观经济学家将通胀视为一个变量,而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价格稳定是我们称之为货币的社会契约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接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作为价值尺度,以及在当前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我们信任央行不会降低货币的价值。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会突破某个特定的通胀率,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通胀率一开始就被视为一种可以任意摆弄的变量。
    这场危机的众多教训之一就是,在拥有庞大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世界里,我们不能依靠现代宏观经济模型来提供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解决框架。除非宏观经济学家找到一种方法,将违约和泡沫之类的概念纳入他们的框架中,在那之前,很难看出他们对政策辩论作出了什么有益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极为谨慎地对待提高通胀目标的建议。(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