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骤然收紧令市场不知所措 明确政策预期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0-02-05 点击数:1553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信贷闸门骤然收紧
*政策预期不明或令市场不知所措,股市房市大幅波动
*经济前景向好下,明确政策预期刻不容缓
*谨防将政策调控‘灵活性’演绎成‘随意性’
    中国扩张的政策正在退出吗?答案恐怕没人知道。尽管政府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强调宏观调控灵活性和针对性,但新年伊始信贷闸门收紧的速度和方法着实让市场吃了一惊。
    信贷收紧可视为管理通胀预期的必要之举。不过从股市大幅波动和房市成交萎缩的市场反应看,尽快明确宏观调控政策预期,将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冲击降至最小,也同样为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0年应尽量减少使市场出其不意的政策调整,最好和市场预期达成一致,不要总是让市场吓一跳。”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北京出席一论坛时就称。
    在去年新增信贷高达9.59万亿元人民币之后,今年1月银行信贷猛增逾万亿,威胁全年信贷目标。中国央行上月迅速提早调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其后,多家银行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受信贷政策收紧及回收流动性影响,中国沪市综指今年迄今跌幅近10%;房地产市场亦因货币政策的收紧和税收,土地等调控成交明显回落,其中北京1月份成交量回落近70%。
    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周三称已降低房贷利率优惠幅度,引发市场预期其他银行将效仿。中国股市地产类指数周三早盘升0.45%,跑输大盘沪综指的1.29%。
**两难的选择**
    尽管2009年的数据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是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最成功的国家,政府刺激计划以及庞大的银行信贷投入功不可没。不过,面对最具“不确定性”2010年,中国的宏观调控显然要难的多。因而格外强调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官员就坦称,“今年可能是宏观调控最难的一年,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政策调控把握的度和点就尤难掌控,且中国也从来没有给适度下过明确的定义。”
    令市场感到困惑的正是政府调控政策的灵活性.虽然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敏感的投资者注意到,1月19日国务院会议讨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理温家宝发言并未提及这句话。
    前述官员指出,今年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各国对退出政策的步调不一致,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无论其走强或走弱都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主权债务国家的风险;初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等等。
    基于此,他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两难也显而易见。“即要在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间寻找平衡,又要关注房地产和股市是否太热,同时要兼顾投资是否投向最需要投的地方,且不会加剧产能过剩。”
    此外,今年的宏观调控与2009年也完全不同,“09年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取向都高度一致,就是保增长,但今年就不同,两者的方向不一定一致,许多政策可能会受到制肘。”
**调控水平的考验**
    两难的现实困境下,也对中国今年政策调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把握至关重要。
    一位不具名的前政府高官就称,年初收紧信贷也是担心全年货币投放过多,今年信贷规模保持在7.5万亿左右,也是考虑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指标。
   “但在调控手段上或许仍有改进空间,千万不要将政策调控的灵活性演变成随意性,而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度调整。”他称。
    北京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不具名的人士就称,银行之所以年初积极放贷,一是担心后面几个月监管层对贷款管理更严格,同时对加息预期也在升温,所以抢着放。“不过这种说放就大规模地放,说紧就一下子紧,监管方式方法上确实有些武断。”
    “那天一听说银行的放贷系统关闭,基金立刻就出货了。”东兴证券不具名的高层就称,“从防通胀的角度看信贷规模是需要控制,但这种突然而至的调控显然让大家不知所措,加剧了对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自然也会影响投资信心。”
    而巴曙松就担心,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出现两个误差,即年初时收紧,以及年底的盲目刺激。统计局今年也将推出统计指标环比制度,这样有助于对政策的判断。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在最新一期党刊《求是》杂志上撰文称, 当前中国没有理由过度预期通胀,通胀预期过度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是会冲击资本市场,引起股市,房市剧烈波动。此外还会扰乱民心,加大低收入群众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引发“预期通胀”。(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