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专家畅谈1月18日实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发布时间:2010-01-19
点击数:1643
1月18日是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第一天,来自各方面的声音不绝于耳。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经济学家。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冻结3000亿元资金,对存贷比不高的大银行来说,其放贷能力不会受到明显制约,而存贷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将会受到更显著的影响。对绝大对数银行普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比公开市场操作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小银行贷款增长的控制力。”
史建平进一步分析认为,这可能在近期央票和回购到期量较大、外汇占款增长较快、去年年底存款回流银行较多的情况下,央行出于预调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回收过剩流动性的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前瞻性、警示性的操作。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这不仅不是放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是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具体表现。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体现了当局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的应对。经济形势转好有可能推升物价上涨,促使央行早于市场预期,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较为严厉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有利的。此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仍属微调,离严格意义上的紧缩政策尚有很大的距离。毋庸置疑,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环境还是适度宽松的。”史建平说。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目前伴随着地产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雪上加霜的是,国内大范围的恶劣天气之后,牵动普通百姓生活的蔬菜等食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看似突然出手之举,似乎也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
记者注意到,1月12日晚央行宣布这一消息后,第二天,沪深股市应声大跌,原油价格一度下跌。对此,史建平认为,这是市场的过激反应。市场担心的不是这0.5个百分点所冻结的流动性,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开始转向了。
当然,有这种猜测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看到,当前中国经济正以快于预期的速度进入回升通道,与之相伴的则是物价指数的攀升。去年11月CPI同比增长0.6%,告别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目前,虽然去年12月份的CPI还没有公布,但市场预测还是较高的。显然,随着国内外需求持续强劲复苏,通胀预期正明显加大。
接受采访的专家有这样的共识,就是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管理通胀预期,但2010年上半年明显的通胀压力非常值得警惕,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来自内地货币和信贷环境变化,更主要原因在于由经济复苏引发的全球PPI领域价格压力传导至内地。中国物价加快上涨既有短期因素,也有内地、国际总供给和总需求改变的原因,此外,巨量信贷投放也加速了物价回升进程。一边是流动性过多,一边却是CPI和PPI环比呈上升趋势,态势值得注意。
那么,央行此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后,哪个货币政策工具会在下一次被启用?
“考虑到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为旺盛、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仍处在历史较高位以及大量的债券发行需要银行资金支持等因素,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会统筹兼顾,大幅、频繁上调的可能性不大。”交行发展研究部鄂永健博士说。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数量型工具将首先担当主要角色。下一步,应当注意把握“多管齐下”的政策力度,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管理的政策“三管齐下”,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抑制作用将更为显著。
“最为困难”的2009年离我们渐渐远去,更为复杂的2010年迎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巩固经济回暖的基础。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