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即将落幕?
发布时间:2010-01-18
点击数:1639
一位研究全球金融危机起因的专家说,中国“世界工厂”式的经济在经过了逾25年的高速增长后,当前可能面临严重放缓。
著名经济学家、作家邓肯(Richard Duncan)说,在全球经济增长不景气、美国消费者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中国以制造业为推动力的经济长期保持增长势头的希望甚微。
驻曼谷的邓肯接受MarketWatch采访时说,过去25年中国一直遵循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而在美国经济陷入危机之时,这种模式也遭遇困境。
邓肯曾任荷兰银行(ABN Amro)驻伦敦全球投资策略负责人。2003年他写作了《美元危机》(The Dollar Crisis)一书,书中警告说,全球贸易失衡可能导致金融系统崩溃。
邓肯现在认为,中国身陷信贷过度造成的困境。多年的宽松信贷和急剧增长的投资流入令中国经济出现工业产能过剩,即产出大于消费的程度。
邓肯说,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刺激国内消费以填补需求空白的期望注定会落空,因中国工资水平太低,不足以撑起能使企业实现赢利的需求。
除此而外,邓肯还认为,在多年的过热信贷增长后,中国恐怕无法避免算总帐的一天。他表示,去年迪拜因债务而引发动荡,金融史上得以避免受害的国家名单由此缩短了不少。
邓肯说,所有的泡沫都会破裂,中国不可能永远成为例外。
邓肯说,面临经济增长减缓的不止中国。全球经济滑坡不仅仅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因此亚洲大多数依赖出口的经济体都将陷入困境。
邓肯表示,保持本币对美元的弱势以提振出口已不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可行选择。
前路愈加艰险?
邓肯的新作《资本主义的堕落:全球经济再平衡与经济复苏之道》(The Corruption of Capitalism: A Strategy to Rebalance the Global Economy and Restore Economic Growth)探讨了全球金融系统崩溃的原因所在,并得出了一些十分黯淡的结论。
他说,受“货币迷幻剂”支撑的全球贸易系统复苏无望,在这里他借用了上世纪70年代一位法国经济部长描述金本位终结后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说法。
邓肯说,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瓦解为货币体系混乱之始,而推动美国房价在2006年连创新高的信贷泡沫则是这种混乱到达顶点的结果。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膨胀至近8,000亿美元。
随之而来的美国房市崩溃令美国银行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崩溃程度达到了大萧条时代的水平,全球经济仍在深渊边缘摇摇欲坠,靠着政府救助苦苦支撑。
邓肯认为,政府的支持很可能在未来许多年甚至数十年里成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恒定组成部分。
邓肯说,在美国和中国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上,日本是个很好的先例。
他说,好消息是,美国政府应当能够为巨额预算赤字筹措资金,无需增发货币,并表示日本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实现了这一点。
这类以赤字支撑的开支尚有喘息余地,令这个曾经的全球经济发动机获得大约5-10年的窗口期,可以围绕未来的高科技行业展开调整。
他说,关键在于不能浪费刺激资金。在日本长达20年的危机过程中,其国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65%膨胀至逾200%,所筹集的资金大多用于时常被人们斥为“毫无意义”的公共建设工程。这类工程虽然有助于减轻失业,但对于修复核心的经济问题无济于事。
邓肯主张向太阳能和生物科技等行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其意义在于让美国在尖端科技行业拥有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也就是说,生产全球都有需求而又无法在其他地方以更低价格生产的商品。(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