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尝试收紧政策 控制信贷将成今年平抑通胀关键

发布时间:2010-01-05 点击数:1561
* 中国政府开始尝试性收紧政策
* 抑制通胀的关键在于控制银行贷款
* 紧缩举措不太可能包括人民币升值
    中国政府赢得了去年经济战役的胜利,面对出口疲弱拖累经济的不利局面,想法设法确保了经济高速增长。
    面对今年的挑战,中国政府可多些从容:在高增长带来高通胀之前平抑通胀。
    中国政府已开始撤回08年末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所采用的极度宽松政策。但这些尝试性举措只是沿着收紧的方向略有动作,面临着拿出更多果断措施的压力。
    新年第一批出炉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潜在的风险。尽管订单和产量猛增,推动汇丰和中国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12月双双创出新高,但调查亦显示价格上涨势头强劲。
    忽视通胀警告的决策者和投资者也有自身的理由。毕竟,2009年初中国两大PMI指数跃升,成为经济迅速回暖的最佳领先指标。
    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认为,“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临界点,经济高增长不一定再受欢迎,而通胀压力却明显快速攀升。”
    去年1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结束连续九个月负增长。
    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势必加剧,这既是由于去年同期价格过低的基数效应,亦是因去年货币供应量以30%左右的创纪录速度增长。
    问题在于,今年年中,通胀能否如诸多分析师预测的那样开始放缓,还是会变本加厉从而成为令人头疼的麻烦。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就预测,今年二季度末中国CPI涨幅将达到3.6%的峰值,到四季度才会回落至2.1%的平均水平。
**尝试收紧**
    中国政府抑制通胀绝不会显得太晚,但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如何控制银行放贷,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中,这种方式要比调整利率重要的多。
    中国2009年创纪录的近10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这是中国传统的信贷模式,也是政府下决心要改变的。监管层近期表示,今年将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贷。
    因此所有人都在关注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数据。
    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说,月均超过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可能刺激物价陡升,还意味很快将有“大幅收紧”动作。但他还表示,如果政府成功控制信贷发放,经济将会保持高增长和低通胀。
    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都表示,在延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要“提高灵活性”。观察人士将此解读为政府有意逐步收紧政策的一种暗示。
    实际上在过去一个月内,政府调整了房屋营业税政策,减小汽车购置税优惠力度,并称将抑制楼市投机,更严格指导银行放贷。
    安信证券经济学家高善文说,“毫无疑问,政府方向是对的,而且也选择了合适时机,但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控制收紧节奏。”
**控制流动性**
    中国央行亦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微幅收紧政策,在过去的12周里连续净回笼资金,包括在2009年最後一天里意外进行正回购。
    然而,基本的流动性管理和更为严格的收紧政策不应混淆起来。在2009年12月约有2万亿元,也就是超过当年财政预算的四分之一被投放到市场,央行有必要迅速回收一部分流动性。
    高善文还表示,“政府不太可能在2010年大举出台紧缩措施,因为对经济复苏基础还没有十足的信心。”
    鲜有分析师认为,在通胀问题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前,中国央行会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利率,但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二季度晚些时候出现。
    虽然人民币升值在通常情况下有收紧效果,但政府不会轻易走这一步棋,唯恐人民币升值会吸引热钱流入加剧通胀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明预计,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不会超过5%,海外无本金交割市场(NDF)显示投资者预计人民币约升值2.7%。
    “我们可以排除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的可能”,张明说,“如果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上涨,那麽人民币就更没必要升值了。”(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