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货币政策需四面兼顾 周小川平衡当前和未来选最优

发布时间:2009-12-23 点击数:1452
    * 货币政策多目标更适合国情
    * 但四大目标很难同时达到
    * 必须在当前和未来之间选择最优化
    * 中国目前不适合单一货币政策工具
    不同于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单一且政策工具仅依赖利率,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年来一直是“四大任务”,且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众所周知,多目标往往隐含着冲突与矛盾,很难同时达到满意成效。因此,从不同角度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也往往会引发诸多的争议。
    不过,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周二表示,中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多目标。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
    他同时指出,许多国家将利率做为单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央行目前的做法除了强调要简洁、以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外,还需要有更多一点的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
    “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但你同时赢得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给未来的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需要动态的考虑问题。”周小川表示。
    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第一是保持低通货膨胀,第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也可以理解为较多的新增就业,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周小川认为,中国目前采用所谓“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的做法是合适的,对克服金融危机也是有用的,但也会在今後有不断的演变。
    **单一“通货膨胀目标”不适合中国**
    本世纪以来,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包括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简单、单一,比较流行的是通货膨胀目标论,也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目标负责.这个做法在不少国家和相当一个阶段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兼顾四大目标,从不同角度看,政策效果难免存在矛盾之处。
    因此,中国理论界也有不少观点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应该集中在单一的通货膨胀上。但周小川表示,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改革转轨期间的经济,在市场化程度、在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上、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都跟发达国家不一样,也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不一样。因此不会选择以单一通胀为目标。
    中国近年来一直不断地在进行价格体系改革。但专家们指出,由于价格体系改革直接牵动着通胀指标--CPI的变化,很难做到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胀水平一直保持在低位。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时必须忍受潜在的通胀压力。
    因此,周小川也指出,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支持资源配置优化,要考虑能源价格、天然资源的价格、住房还有公共交通等可以收费的公共事业,包括水资源价格改革,改革央行要支持,同时制定货币政策要对此留有空间。
    “否则单纯以通货膨胀目标论,我们可能会抵制这些改革,因为它们不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他称。
    “不过,多目标之间就可能有一些是相互冲突的,目标A、目标B相互冲突,导致你必须取舍。”他认为,“这个目标达到多少,那个目标达到多少,要找到一个折中点。”
    周小川形容称,经济不象牛顿力学定律这麽简单,不会有公式加以简单化.因此,必须用比较复杂的思维来考虑货币政策。
    **预期管理也是货币政策工具**
    对于近年来业界关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问题,周小川提到,历史上看,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都有一个慢慢过时的过程。比方说广义货币、狭义货币的概念其实已经慢慢过时了,已经不怎麽起作用了.近二、三十年来,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强调与公众的沟通,强调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沟通和引导,把这个当作治理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东西。
    “但沟通也会有困难。因为这基于公众也有非常好的理性预期。”他称。
    众所周知,即便是理性预期也往往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因为公众存在许多不理性行为,如羊群效应、跟风效应、侥幸心理等.这次金融危机就提醒大家,市场中总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另外即便它是理性的,也不一定想追求定价的合理性。
    周小川开玩笑地说,“理性是为了赚钱,而并不关心这个定价是否在宏观上合理,是否会产生泡沫等问题。”
    所以,他认为,仅强调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这条是不够用。“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除了强调要简洁、沟通以外,还需要有更多一点来执行货币政策。”他称。
    目前,中国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外汇掉期、利率等。(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