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表外贷款引发质疑

发布时间:2009-12-18 点击数:1480
    据做过研究的分析师说,中国的放贷机构正在利用不太为人所理解的一种金融工具将贷款转出资产负债表,这种趋势引起了对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透明度问题的质疑。
    这类交易上月大幅增加,它主要是银行暂时向中国的信托公司出售贷款,并承诺在未来几周或几年内回购贷款。信托公司然后将贷款重新打包到面向客户的金融工具中。
    分析师们同银行管理人员讨论了这种做法。分析师说,在信托公司持有这部分贷款期间,银行通常不将其计入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分析师说,在中国政府对信贷扩张表示担忧,并要求贷款机构增加资本金预防坏账之际,银行进行此类交易目的显然是减少贷款余额。
    尽管对于这种贷款出售行为缺少公开的官方数据,但研究公司Shanghai Benefit Investment Consulting估计,今年共有人民币6,030亿元(883.1亿美元)银行贷款打包变成了信托产品。这在今年9万多亿元的新增贷款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速度却一直在加快。Shanghai Benefit说,11月份共有1,600多亿元的银行贷款进入到了信托产品中,而当月的政府数据显示新增贷款只有2,948亿元。
    不同银行卖出的总额还不清楚。不过分析师说,许多银行都在采取这种做法。中国的三大上市银行周三和周四都没有回复记者通过传真提出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银监会)也是如此。
    不过据知情人士说,监管机构在上月发给信托公司的一封通知中对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关系表示了担忧。据另一位看到这份文件的知情人士说,通知中说监管机构正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银行利用从出售此类贷款中获得的资金额外放贷的能力。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驻北京高级董事朱夏莲(Charlene Chu)说,大量贷款不再出现在银行账面上的事实表明,官方统计数据低估了今年的信贷增长。她说,政府依靠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数据决定货币政策。但如果银行发放大量政府看不到或无法控制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管理就可能成问题。
    朱夏莲和一位同事周四发表报告警告说,允许这种活动以缺乏监管和透明度的方式继续下去可能让参与的银行发生巨额隐藏或有负债。
    中国的银行目前的做法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西方银行本世纪初将资产脱离资产负债表的金融手段。比如,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等银行将资产转移到特定目的投资机构中,然后由后者发行得到这些资产支持的证券。这种做法在金融危机时惹火烧身,当时银行被迫在这些资产的价值暴跌和自身陷入困境之际将数十亿美元此类资产转回账面。
    中国的银行基本上毫发无损地渡过了金融危机,这主要是因为监管机构决不允许它们从事更成熟的经济体中常见的那种金融工程。中国仅在2005年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并在2007年搁置了这项试验,当时这项技术成为了西方所发生问题的代名词。分析师说,与常常涉及次级抵押贷款等风险资产的这类证券化交易不同,中国的银行通常向信托公司销售优质的企业贷款。
    信托公司在中国金融业占据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它们受到的监管不如其它机构那么严格,与其它国家的信托相比,它们的运营更类似于对冲基金。这类信托机构通常从企业投资者或富裕个人那里筹集资金,然后以多种方式投资,其中包括租赁、置业和投资私募股权基金。
    惠誉评级的朱夏莲说,在2007年政府给贷款发放设置上限为过热的经济增长降温时,中国的银行就开始将贷款转移至信托公司。她说,银行希望找到继续放贷的途径,同时又不会触及贷款上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