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 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发布时间:2009-12-09
点击数:1556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7日落下了帷幕。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去年底开始,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也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2009年,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要求下,我国有效发挥了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强,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企稳回升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2009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62万亿元,同比增长29.4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29万亿元,同比增长34.19%。1至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
“当前,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向好态势、稳定市场预期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明年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国经济应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促进我国经济走向全面复苏。
显然,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一成不变”。哈继铭指出,从明年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经济过冷、外部市场尚未回暖等“外忧”还存在,而内部向好的经济形势尚需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应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货币政策也不可“简而化之”。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在“适度”上寻求空间。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分析认为,“适度”表明货币政策不是“完全放松”,而是“有度可量”,预计明年宏观调控将更多表现为“宽财政、稳货币”,即在保持货币供应总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经济形势发展,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采访中,专家们均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实施中应首先关注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黄祥斌说,应密切关注和防范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金融风险,继续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特别要关注通胀问题,发挥货币政策在管理好通胀预期方面的特殊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猪肉、农产品以及一些主要消费品价格近期都有了明显上涨,此外局部地区资产价格增长较快现象也凸显。这些都表明,通胀问题不可掉以轻心。货币政策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总体基调基础上,还应注意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患于未然,着力提高金融可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他认为,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由于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对价格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需要经历相当复杂的传导过程,货币政策发挥效果一般都存在时滞,这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尤其要有“前瞻性”,以对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并提前作出反应和预计。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在关注“保持总量”的同时,也应更多考虑结构性的问题,增强灵活度。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应着力于货币信贷的总量调控和政策引导,控制国内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节奏,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货币政策还要注意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协调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诚然,在全球经济尚未真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我国经济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的形势下,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面对这些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重大问题,货币政策还面临很多挑战,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无疑意义重大。(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