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不该急刹车

发布时间:2009-12-03 点击数:1771
    不少人担心,中国过度放贷将导致大规模产能过剩,但政府如果在这个时候紧缩信贷,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中国就像一个新陈代谢旺盛的年轻人,至少在目前阶段,应有能力通过增长避免坏账沉淀。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资银行明年新增贷款应在6-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年产出的五分之一。部分人士认为这个信贷规模太大,但若明年新增贷款降至10万亿以下,坏账会急剧增加,民间投资遭到排挤,经济复苏进程亦可能受阻。
    虽然6-7亿元人民币信贷的增长超过往年,但由于今年新增信贷呈爆炸式增长,分母已经扩大了.该信贷增幅不过意味着总量15%的增速,与往年大致相符,但远低于今年预计30%的信贷总量增幅。据野村经济学家孙明春估算,仅为满足在建项目的融资,中国2010年所需新增贷款就达到8.3万亿元。若按当前目标,新项目将无法得到资金,一些在建项目亦得不到融资。
    银行自然希望保持对在建项目的放款,防止坏账出现。如果新增信贷目标设得过低,新贷款人将难以申请到资金。在政府今年大力投资过後,民间部门明年料将增加投资,带动经济全面复苏。但如果这时候大踩刹车,将让民间投资处于不利境地。
    此外,若银行觉察到政府或在明年收紧信贷,他们可能在年初加大投放力度,导致信贷前高厚低的状况更为严重,这种信贷大起大落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至少就目前而言,较之信贷急剧扩张所导致的资源错配,紧锁贷款导致经济停滞的代价更为沉重。过去,中国通常先在需求出现以前就增加供应,比如建桥修路,或者造房盖厂。好在过去10来年内,每年都能有8%左右的经济增长,这可以消化了大部分过剩产能。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是如此。
    中国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另外人均GDP还不及阿尔及利亚。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虽远不如发达国家,这给了中国经济增长庞大的空间。很多东西现在看来是浪费,未来可能变身为稳健的投资。
    例如,中国汽车业今年年初过剩产能超过30%,但在购置税减免和政府补贴等优惠措施出台後,今年汽车总销量飙升38%,过剩的产能一下子就被消化掉了。与之类似,房屋库存去年年底看似过量,但今年总销量攀升79%,库存水平降至近几年最低水准,推高今年房价。
    当然,对于6-7万亿的信贷增长目标也不必过于较真。温家宝总理今年设定的新增贷款目标在5万亿元以上,但银行共投放10万亿元贷款。中国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措施可能立竿见影,但在防范经济过热方面就不那麽得心应手了.邓小平南巡之後,固定资产投资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跳升44%和62%,通胀大涨至22%,而货币供应的失控导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逾80%。
    政府进而采取20年未见的严厉措施,削减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的投资贷款,甚至强令一些项目停工。收紧措施导致数千个项目搁置,由此造成的不良贷款一直遗留到九十年代末。尽管政策急剧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在四年之後才开始降至20%以下。
    时过境迁,过度刺激的风险不似以往。十年前中国很多东西都有短缺,但现在通胀并非最大的威胁。人民币不是被高估,反而看似被低估,货币供应的增长将对人民币回归更合理的位置有利。对传统上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而言,消费增长倒是个鼓舞人心的转型讯号。
    当然,未来中国人口红利会逐渐终结,城市化速度会减缓,随着经济趋于成熟,新陈代谢和消化能力都将减缓,但在目前阶段恐怕不宜过度夸大这一风险。(路透)
(本文刊出时,顾蔚对文中提及之证券未有任何直接投资,但可能透过基金间接持有相关证券.顾蔚是路透专栏撰稿人,以上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