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贷款大量集中投放的潜在风险

发布时间:2009-11-13 点击数:1505
    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保增长”阶段性目标初步完成。
    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早投放、早受益”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河南省贷款大幅增长,季度新增贷款1352.6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占比较大,分别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39.9%和38.2%。二季度贷款继续快速增长,进入三季度以来,由于前期贷款投放量较大,河南省贷款与全国整体走势一样,虽呈放缓势头,但总的看来,前三季度贷款仍呈猛增态势。
    日前,记者参加了人行郑州中支召开的2009年三季度河南省金融形势分析会。与会人员结合辖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展开了讨论。
    毋庸置疑,贷款的大量投放在抑制危机蔓延,刺激经济复苏效果的方面可谓立竿见影。但贷款的大量投放势必潜藏着风险。突出表现在信贷结构失衡上面。全面把握这些潜在风险,是将贷款投放这剂猛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的关键。
    首先,应关注贷款投放增幅放缓与经济处于复苏关键时期仍需大量信贷支持的不匹配。
    进入下半年以来,河南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明显放缓,前三季度贷款新增额分别为1357.3亿元、880.2亿元、364.6亿元,新增贷款增幅逐渐减少,与全国信贷投放节奏相似。之所以呈现这种态势,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常规信贷投放规律使然。另一方面“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这一规律得到了强化。
    然而,现在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前期已经开工的项目仍需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维持,中小企业贷款、“三农”、个人消费贷款需求将延续前三季度的增长态势。如果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不能保持平稳,会对我国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融资主体值得高度关注。
    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就是地方政府组建的城建投资、开发、资产经营等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通过划拨土地作为抵押、当地政府担保、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来源获取融资,再将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这类融资平台以往并不少见,并且在地方的基础设施、城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之所以引起各方关注,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在“保增长”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从积极作用看,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并推动城市化建设,为中国应对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从微观的风险管理角度还是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平台的融资行为存在明显的风险。微观方面:平台融资状况不透明,责任主体、负债和担保状况模糊,部分项目的资本金不足。宏观方面: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收入等来偿还平台负债,因此在客观上有强烈的动机来推高土地价格;今年以来的新增贷款大量通过平台进入一些中长期项目,使得金融机构贷款集中度提高,期限延长。一方面会使后期信贷投放的调整空间变小,另一方面增大了未来信贷紧缩后出现“烂尾工程”的可能性。
    第三,信贷资金“嫌小爱大”、“嫌贫爱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各商业银行围绕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投资计划,结合自身经营风险的控制,大多数把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城建等行业或领域的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对国家主导的大型投资项目和垄断性企业过度授信,导致批复授信额度闲置较多,而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增加相对缓慢。
    据悉,前三季度河南省民间借贷利率不断走高,三季度加权平均利率高达18.03%,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4个百分点,民间借贷利率的走高,也从侧面反映出资金问题依然困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多集中在目前得益于政策、经济周期等外部利好因素的部门,一旦这些有利的外部因素发生改变,信贷资金风险便会凸显。
    针对贷款大量集中投放存在的潜在风险,央行分支机构应充分履行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能,为当地政府建言献策,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信贷支持、优化信贷结构。
    首先,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当前,巩固“保增长”阶段性成果、确保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仍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央行分支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政府部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居民消费等对资金需求强烈、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信贷项目的支持,保证货币信贷合理稳定增长。
    其次,央行分支机构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就平台融资存在的风险予以提示,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相关的风险管理举措。央行分支机构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言,向当地政府就平台已经累积的巨大融资规模和潜在风险状况予以提示,建议地方政府对平台融资进行规范化、市场化和透明化改革。同时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对平台融资贷款要严格监控项目资本金的落实情况,深入分析贷款偿还能力,重点跟踪不同层次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
    最后,要适时适度推进“准金融”组织发展,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由于大多数处于成长期,较难跨入商业银行的“门槛”,如果能摸索出一条适宜的融资途径,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央行分支机构要引导当地政府、辖内金融机构、社会力量集思广益,适时适度推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准金融”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融资供给主体,尽快促使各地已经成立的担保公司扩大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范围,切实结合中小企业实际,改变观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助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时报)